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据中心作为信息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正面临着能源消耗和环境压力的双重挑战。为应对这一趋势,创新型技术与绿色能源的结合成为行业变革的关键。位于中国上海近海的海底数据中心项目,正在开辟全新的发展路径。该项目由HiCloud主导,依托海上风电能源,实现高效、节能、环保的数据处理与存储,标志着数据中心行业迈入智能绿色的新纪元。 HiCloud是一家专注于海底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科技企业,隶属于Highlander集团。自2021年在海南省率先测试海底数据中心的可行性以来,HiCloud不断优化技术方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23年完成首个商业化部署后,公司进一步扩大布局,于2025年启动上海近海海底数据中心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6亿元人民币(约合2.23亿美元),通过创新的跨界合作模式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绿色智能计算基础设施。 上海近海海底数据中心项目坐落于临港新片区附近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特殊功能区,这一区域目前正着力打造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数字经济标杆区。HiCloud与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及上海临港特殊功能区投资控股集团签署了三方合作协议,共同推动项目的建设与运营。项目规划分为两个阶段,首阶段为2.3兆瓦的示范设施,预计将于2025年9月正式投入运营。紧接着,第二阶段将实现功率扩容至24兆瓦,全面整合可再生能源、先进冷却技术以及跨境数据传输能力。
海底数据中心的独特优势在于其自然冷却系统。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在运行时产生大量热能,传统陆地数据中心大多通过能耗高昂的制冷设备降低温度。HiCloud项目利用海水的低温特性,将服务器模块沉入海底,借助海水冷却显著减少制冷能耗。根据HiCloud总经理苏阳介绍,得益于这种海水冷却,制冷功率在总能耗中所占比例将从传统数据中心的40%到50%降低至不到10%,整体能耗降低30%至40%。这一冷却模式不仅节省了大量电力资源,还极大降低了数据中心的碳排放,实现了真正的绿色环保。 项目的能源供应来源于临港近海的海上风电场。
这种清洁能源的引入,使得海底数据中心不依赖传统化石燃料,不仅保证了高效稳定的电力供应,也彰显了上海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坚定决心。当前相关风力发电机组的具体型号尚未公开,但可以预见,随着风电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海上风电将成为支持大规模数据中心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 上海临港新片区正加速构筑数字经济生态体系,HiCloud海底数据中心项目正契合其“打造全球跨境数据流、人工智能计算及智能互联高地”的战略定位。临港管委会负责人陈金山指出,融合新型计算基础设施与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能够助推临港成为国际领先的智慧数据枢纽,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除了技术与产业优势,项目的建设还体现了模块化设计理念。海底数据中心将由多个可扩展、灵活部署的模块组成,便于根据业务需求进行容量调整,提升运营效率和可靠性。
同时,模块化方案便于维护与升级,降低整体运维成本,增强数据中心的市场竞争力。 HiCloud在海南的成功经验为上海项目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管理经验。2025年2月,HiCloud在海南海域增加了包含400台高性能服务器的新的数据中心模块,进一步验证了其技术与运营模式的成熟性。对于上海临港项目而言,这种沉浸式冷却与绿色能源结合的模式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将有效推动沿海大规模海底数据中心的发展。 国际上,海底数据中心的探索历经多次尝试。微软早在2015年便在美国太平洋海岸部署了全球首个海底数据中心项目,随后在北海奥克尼群岛继续推进相关试点,但近年来该项目已被宣布终止。
此外,Subsea Cloud和NetworkOcean等初创企业也在积极尝试海底数据中心,但面临许可及环境等多重挑战。相比之下,依靠中国政府支持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HiCloud的上海临港项目具备较强的政策保障和市场潜力。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数据中心建设迎来了新一轮黄金发展期。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目标的双轮驱动,促使行业必须寻找更加高效、环保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海底数据中心结合海洋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内嵌海水冷却和海上风电供能,正成为未来数据中心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上海临港的HiCloud海底数据中心项目不仅符合中国“双碳”目标,契合绿色发展的时代脉搏,也体现了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项目逐步推进,基于先进清洁能源的海底数据中心将形成示范效应,激励更多企业投身绿色创新应用,推动全球数据基础设施迈向低碳环保的未来。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不断完善和商业模式创新,海底数据中心有望在全球范围内迎来大规模推广。上海临港项目作为中国在此领域的重要探索,将为国际社会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通过整合风电供能、模块化设备、智能冷却系统和强大的跨境数据传输能力,HiCloud正引领数据中心行业走向更绿色、更智能的新时代,助力数字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