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旅程充满挑战与未知,尤其是当你决定辞去安稳的工作,独自一人去打造自己的产品时。近期,Shlok Khemani分享了他一次关键的产品发布经历——从构思、开发、市场推广到自我反思的整段过程。这段故事不仅揭示了创业路上常见的困难,更体现了深刻的自我认知和成长,是每个创业者难能可贵的财富。Shlok的第一个产品Dweli,是一种个人网站搭建工具,与传统的网站生成器不同,Dweli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自动聚合用户分布在LinkedIn、Twitter和Substack等多个平台的内容,并且以适合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LLM)使用的格式发布内容,使得用户能被AI代理更好地发现和利用。Dweli的诞生,其实源于Shlok对个人网站独特价值的深度理解,尤其是看到类似onur.dev这样的案例,个人网站能够展现人的工作和个性特色,不依赖于算法推荐的时效性和局限。他预见了一个AI代理将成为主要搜索接口的未来场景,认为这时每个人的独立网络身份会变得更加重要。
尽管如此,他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首先,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时间节点——美国旧金山的两个月旅行,这看似给了他动力,也带来了压力。但这层压力逐步把他从纯粹的产品信仰推向了“必须完成任务”的功利驱动。上线时,Dweli收获的并非预期的兴奋和认可,反而是冷淡的反应和少量无偿用户。Shlok坦言自己的声音中缺少了热忱,产品发布时更多像是应付了事,这影响到了现场的交流和后续用户的兴趣提升。他意识到这是因为他并没有真正弄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构建这个产品,用户是谁,以及产品的商业目标到底是什么。
动机不明确直接体现到产品品质和表达力上。接下来,Shlok反思了他的时间管理与坚持问题。他憋足了劲头写了数千行代码,逐渐丧失了最初的信念,但却因为不愿“浪费”已经投入的时间,强行逼自己继续下去,最终还把时间拖得更长,获得的是一个自己都不满意的产品。这个过程成了典型的沉没成本陷阱。理智告诉他应该及时止损,可情感上做不到。这个教训提醒所有创业者,投入过多并不代表要继续投入,反而应该根据反馈果断调整方向或终止项目。
他还特别提及了AI工具在现代开发中的利与弊。人工智能如ChatGPT能够帮助设计技术方案、制定实施计划,但也不会主动指出计划的不可实现性和时间上的不合理。Shlok的过于乐观时间规划导致多次延期,最终产品花费了两个月时间才完成,远超初期设定的三周大概目标。AI工具虽强, 但不能代替创作者的自我质疑与理性判断。在产品开发过程中,Shlok还体会到获得早期用户反馈的重要性。他展示给好友的版本暴露了产品的缺陷和用户无法付费的现实。
尽管遭遇打击,Shlok一度选择藏着掖着,不愿过早暴露产品的不足,试图通过不断完善升级来打动用户。然而这样的孤岛思维和盲点让他错失了更多有价值的用户洞见。最终反馈证实,Dweli缺少足够的“消费者剩余”,即用户愿意为其支付的价值远低于市场上的现有解决方案。市场上已经有着成熟的个人网站搭建工具如Squarespace、WordPress,且此类产品的核心需求并不紧迫。Shlok对AI代理未来的憧憬未能转化成当下用户的实际需求,这让他的产品缺少商业基础。Shlok也坦诚地总结了自己的认知偏差,尽管之前阅读过大量创业经验和失败案例,他总以为自己情况特殊,错误地认为新颖的AI背景能让自己规避常见的问题。
但事实证明,工具的更新换代不能抵消基本的市场和用户规律。经过这次经历,他得出一条非常重要的启示:面对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都不能盲目侥幸,应该正视通用的创业法则,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虽然Dweli未能成为爆款,Shlok仍然珍视这段历程带来的学习与技能积累,对多种新技术有了深入了解,也更明白创业不仅是技术实现,更是产品定位、用户洞察以及自我驱动的多重考验。他坦言接下来会暂时停止产品开发,思考自己真正热爱的方向和目标。下一次创业,他希望能够基于真正打动自己的“无法不去做”的想法,避免之前犯下的疏忽与错误。这段故事带给所有创业者的最大启示是,现代技术尤其是AI带来前所未有的建造便利和速度,但同时也需要更强的判断力和远见。
技术只是工具,关键依然在于为什么要构建、为谁构建、能否解决实际问题,从根本上价值多寡决定成败。快速构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构建合适的东西。每位创业者都可能犯错,但希望能更早发现问题,勇于止损,坚守真正的初心,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有意义、有市场的产品上。Shlok的经历是一个生动的现实映射,提醒大家创业不是冲刺跑,而是持久的跋涉。未来,随着AI环境的不断演进,成功的关键仍将是清醒地识别用户需求,与技术的巧妙结合,以及持续的自我反省与调整。对渴望创业的你而言,这既是警钟,也是鼓励,让我们都能在声势浩大的技术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灯塔,航向理想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