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正面临着炎症性肠病(IBD)患者数量迅速增长的严峻形势。一项由全球多国研究人员联合开展、涵盖逾百年数据的研究显示,至2045年,加拿大IBD患者人数不仅将持续增加,而且患病群体将不断扩大,特别是老年患者的比例显著攀升。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新发病例相对稳定的现状,更反映出已经患病者的长期生存和复杂的疾病管理需求。加拿大目前正处于IBD疾病发展的第三阶段——“复合流行阶段”,这一阶段以患病人数累积增加为特征。研究指出,加拿大每年新诊断IBD的发病率维持在每10万人约30例,但现有患者的增加却给医疗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25年,加拿大IBD患者占比预计达到0.8%,到2030年代将逼近1%,超过40万人将与这一慢性疾病共存。
作为消化病学专家,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基拉德·卡普兰教授强调,IBD患者的年龄结构正经历显著变化,许多30年前确诊的年轻患者如今步入老年,需面对诸如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痴呆症等年龄相关共病的复杂管理。这种跨年龄层的疾病负担要求医疗体系在治疗策略和资源配置上作出根本调整。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肠道炎症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晰。当前医学界普遍认为,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肠道微生物群,从而引发IBD。随着全球工业化、城市化和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变化极大地影响了肠道微环境,加速了IBD的传播和发病。在加拿大,IBD曾被视为西方国家的“特有病”,但如今其全球流行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在亚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新兴工业化国家中病例显著增多。
IBD表现为肠道持续性炎症,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体重减轻和持续乏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仍无根治手段。尽管IBD与肠易激综合症(IBS)症状类似,但二者在病理机制上有本质区别,IBD为器质性炎症,而IBS则为肠道功能紊乱。加拿大作为全球IBD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面临如何持续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严峻考验。研究显示,随着患者寿命的延长和疾病管理的改进,IBD患者的人数不断攀升,但这也意味着医疗资源的长期紧张和护理需求的复杂化。医疗体系不仅需要应对年轻患者的新诊断,更要提供老年患者跨多重疾病的综合管理。针对这一趋势,专家呼吁加拿大应将IBD纳入公共健康优先事项,推出双重策略:一方面加强研究以明确IBD的环境诱因,开展预防性健康干预,另一方面优化医疗服务体系,确保所有IBD患者均能获得包括专科医疗、心理支持、营养指导及长期管理的全面照护。
研究提出的全球IBD阶段模型为各国提供了精准分类和动态调整方案,加拿大虽处于第三阶段,但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将过渡到第四阶段,即高患病率且增长趋缓的阶段。作为IBD研究和护理的领先国家,加拿大拥有宝贵的学术和临床经验,也应借鉴其他地区的流行趋势,深入挖掘环境因素对疾病发展的贡献,为全球IBD防控提供解决方案。在未来,加拿大面对的挑战不仅是疾病本身的治疗,更在于慢性照护模式的创新,包括多学科协作、数字医疗应用以及社区支持体系的建设。通过持续推动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加拿大有望有效缓解IBD的医疗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塑造适应未来需求的医疗服务格局。总之,IBD作为一种复杂的慢性肠道疾病,已成为加拿大公共卫生的关键议题。认识其流行特征、病因机制以及医疗挑战,有助于各界形成合力,推动疾病预防与管理工作不断前行,确保每位IBD患者都能获得及时、有效和综合的医疗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