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氢气作为清洁能源载体的地位愈发重要,同时二氧化碳的高效捕获和分离也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在此背景下,膜分离技术因其节能高效和操作简单的优势,成为工业气体分离领域的研究热点。特别是二维材料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简称GO)由于其优异的分子筛选性能和高度可调控的结构特性,受到了科研界的广泛关注。然而,传统GO膜因其层状结构致密且扩散路径复杂,限制了气体的渗透速率,严重制约了其实用化进程。近期,一项开创性研究通过应力诱导的皱褶技术赋予GO膜全新的多域结构特征,大幅提升了膜的气体渗透能力和选择性,为解决GO膜的渗透性与选择性之间的矛盾开辟了新途径。应力诱导皱褶GO膜通过工业友好的制造工艺,将二维材料的独特力学性质与结构设计相结合,形成多尺度皱褶及折叠结构,进而优化分子扩散通道。
这种多域构造不仅极大地增加了气体分子的流动效率,还保留了GO膜对氢气和二氧化碳的高度选择性,使得氢气的渗透率达到约2.1×10^4 barrer,是传统平面GO膜的数百倍以上,同时氢气对二氧化碳的选择性高达91,超越了现有多种膜分离技术。皱褶结构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对GO层施加受控的机械应变,通过热收缩聚合物基底诱导GO膜产生均匀且有序的皱褶,实现结构的多级调控。这种方法不仅工艺简便且易于规模化生产,满足工业应用的需求。此外,应力处理还赋予膜材料优异的机械稳固性和环境适应能力,在低温高湿等苛刻条件下依然保持稳定的分离性能,增强了其在实际工业环境中的适用性。微观机理方面,皱褶GO膜的多域结构有效打破了传统层状膜中分子扩散的瓶颈,皱褶边缘和折叠区域形成新的传输路径,使气体分子优先通过较短和更为直接的通道,降低了扩散阻力。同时,GO表面的氧官能团和层间隙的精细调节保证了对氢气分子的高效筛选,阻隔较大分子如二氧化碳,体现出显著的分子筛选效能。
该技术不仅适用于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分离,也为其他气体分子如甲烷、氮气等的高效分离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充分发挥了二维材料在气体净化、能源转换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潜力。研究团队通过先进的显微成像和气体透过实验,系统验证了皱褶GO膜的结构特征和分离性能,为相关理论模型提供了有力支持,并阐明了应力驱动结构调控对膜性能的决定性影响。与此同时,该研究充分考虑了环境和成本效益,选用低成本、易操作的制备工艺,符合工业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展望未来,应力诱导皱褶GO膜在氢能利用和碳捕获等关键领域有望实现技术突破,推动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的发展。结合人工智能辅助材料设计和自动化制造技术,皱褶GO膜有潜力打造出更为高效、智能化的气体分离系统,为工业生产带来变革性的改进。总之,应力诱导皱褶氧化石墨烯膜技术以其独特的结构设计理念和卓越的气体传输性能,开创了二维材料应用的新纪元,是解决传统膜技术瓶颈的关键突破口,未来将在能源、环境和化工等多个领域发挥重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