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生物科技的飛速進步使得滅絕物種復活成為可能,這一激動人心的前沿領域吸引了全球目光。位於美國德州的基因工程初創企業科索洛生物公司(Colossal Biosciences)近日宣布,將目標鎖定於史上最大的無飛鳥類之一──紐西蘭的南島巨型莫阿鳥(Dinornis robustus)。這只曾屹立於新西蘭的巨鳥身高達3米,重量或許可達數百公斤,憑藉強壯的雙腳,有能力自我防衛,是古代島嶼生態系統中重要的成員。莫阿鳥於600年前因人類初到紐西蘭後的過度狩獵與棲息地改變而滅絕。如今,科索洛生物希望借助最新基因編輯和克隆技術,結合古老DNA的修復,讓這一生物得以重返自然。 從科索洛成功宣布誕生三隻「厄運狼」幼崽開始,這家公司便吸引來了極大關注。
厄運狼是一種早在1萬年前消失的史前掠食者,科索洛科學家們利用罕見的古DNA,通過克隆與基因編輯技術改造其近親——灰狼的基因組,首次實現了滅絕動物的復活。借鑒厄運狼項目的技術經驗,科索洛計劃將復活技術推廣到南島巨型莫阿鳥與其他滅絕物種,如猛瑪象、渡渡鳥與塔斯馬尼亞虎。 為了確保研究的文化尊重與科學嚴謹,科索洛與紐西蘭的Ngāi Tahu研究中心緊密合作,該中心隸屬坎特伯雷大學,亦是紐西蘭毛利族主要部落Ngāi Tahu的研究機構。雙方首要任務是從莫阿鳥各個滅絕的物種中,採集完好的古DNA樣本,進行深度基因定序和分析,了解各種莫阿鳥的基因多樣性及其與其他鳥類的親緣關係。這一研究不僅將提供復活計劃的基因基礎,也幫助揭示人類活動及氣候變遷在生物多樣性消失中的作用。 科索洛的首席執行官班·拉姆(Ben Lamm)表示,復活莫阿鳥的過程將激發全球對自然史的重視與探索,同時對現代保育科學提供寶貴啟示。
他相信,透過基因工程,我們不僅能夠補救過去的人為疏忽,也能為當今更多瀕危物種的未來開闢新的生存空間。科索洛自2021年成立以來,已獲得逾4.35億美元的資金支持,國際投資者陣容堅強,包括紐西蘭知名電影導演彼得·傑克森,他本人收藏了大量珍貴莫阿骨骼標本,親自參與並支持該生態重建計劃。 儘管項目引發廣泛關注,但重建滅絕島嶼鳥類的可行性與倫理問題依舊激烈辯論。專家指出,莫阿鳥距離現代人類歷史並不久遠,其保存條件良好,包括骨骼、蛋殼及少量羽毛,基因材料豐富,理論上方便研究與復原。不過,保守派科學家認為,復活物種極有可能是基因混合體,而非純粹的史前物種;此外,若忽視當下大量瀕危的物種保護,將可能使生態系統面臨更嚴重的威脅。 西安大略省先進鳥類研究中心的合夥創辦人馬克杜格爾-沙克爾頓(Scott MacDougall-Shackleton)就指出,莫阿鳥滅絕主因是波利尼西亞人的過度狩獵與棲息地大幅變更,此前因缺少天敵而無法適應這種新環境。
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渡渡鳥等島嶼物種身上,復活工作須慎之又慎。科索洛方面則展望透過莫阿鳥栖息地的生態修復,振興紐西蘭島嶼的本土生物多樣性,整合文化尊重、生態修復與科學創新。 哈佛大學的組織與演化生物學教授、鳥類學策展人斯科特·愛德華茲(Scott Edwards)表示,對於滅絕物種復活,部分重要挑戰在於鳥類必須透過蛋的發育過程完成生命週期,技術難度遠大於哺乳類。即便如此,他樂見科索洛計劃扶持科學邁向新高度,且在成功復活後,將讓人類深刻理解過去生物多樣性流失的巨大代價。 這一項技術若成功,不僅是生物工程的里程碑,也將對保守生態與文化遺產保護產生深切影響。科索洛強調,滅絕動物復活不會取代現有的保育行動,而是希望成為補充方案,在動植物瀕臨絕種甚至完全消失的時刻,提供科學備份保障,為生物多樣性的未來構築多重安全網。
相較於傳統保育理念,復活技術鼓勵人們重新審視生命的價值與人類在現代生態系統中的責任。 展望未來,基因合成與修復技術將不斷提升,更多的滅絕物種將可能重現於世。科索洛生物公司帶來的莫阿鳥復活計劃,代表著科技與自然和歷史文化交織的全新挑戰。人類是否擁有重塑過去的能力,亦或如何聰明地利用這一能力,將成為21世紀生態文明的重要命題。最終,復活莫阿鳥的嘗試,不僅是對自然的探索,更是一次對未來人類與地球共存之道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