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政府部门如何更高效、更灵活地交付公共服务成为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几年,一种被称为Vibe Coding的创新实践开始崭露头角,它利用大型语言模型(LLM)及人工智能辅助手段,将传统依赖专业开发团队的编码工作转变为“描述问题—生成代码—反复优化”的新型流程。这种变化不仅加速了产品从想法到原型的转变,也在根本上改变了数字政府的组织文化和人才结构。Vibe Coding,即“氛围编程”,是一种通过简短描述向AI模型发出指令,由模型完成代码生成的方式。用户不再需要掌握复杂的编程语法,而是通过清晰表达需求,指导AI完成项目初步开发、测试与迭代。此法最大的优势在于显著降低入门门槛,加快验证想法的速度,甚至让非技术背景的公务人员也能亲身参与到服务设计与制作中。
本文作者本人曾亲身体验在没有团队、无审批、无采购周期束缚的情况下,仅凭一台笔记本电脑及一些AI工具,迅速搭建并部署了政府服务的工作原型,并亲见其引发的震撼“烟花效应”。这一切的背后,是Vibe Coding强大的可能性和现实中存在的制度与文化障碍的交织。数字政府的成熟度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它涉及复杂的采购体系、历史遗留的技术债务、体制内既得利益,以及跨部门协作的难题。过去,政府为数字化设立了专业的数字、数据与技术(DDaT)队伍,这在初期推动了能力的积累和标准的建立,也开拓了职业路径。然而,随着专业圈层固化,数字工作却逐渐成为孤立的特权技能,反而限制了数字理念在整个政府体系的普及。Vibe Coding的兴起揭示了这种矛盾,它强调任何人只要拥有敏锐的产品意识和良好的问题洞察,均可通过AI辅助工具自主构建服务原型,打破了专业壁垒。
数字转型的最大意义也从来不是简单堆积更多数字岗位,而是通过人人都具备数字化思维,将数字嵌入政策制定、运营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每一个节点,从根本改变政府的工作方式。这一点,精确呼应了作者在英国数字服务部门GDS时期的经验和理论。数字领导力网络的建设,不是为了培养更多“技术官僚”,而是要通过跨部门领导和多层级参与者,推动对数字化可能性的集体理解,替代过往依赖供应商的做法,建立本土可持续的数字能力。这一变革要求官员们具备五项核心数字技能:发现数字变革潜力的能力、深刻理解用户需求、开放协作的迭代工作模式、负责任且可信赖的数据与技术应用,以及以数据驱动的政府决策。这些能力不仅属于产品经理或工程师,而是应渗透每一个政策制定者、运营人员和领导层成员的职责范畴。文化、技能和基础设施三大要素缺一不可,缺乏适配的数字文化将阻碍技能应用,技术基础设施不健全则阻碍创新成果的推广。
当前,政府内部传统IT系统繁复、审批严格,导致即使原型已开发完成,也难以安全、快速地上线部署。曾经的GOV.UK平台即服务(PaaS)的关闭,剥夺了中小团队低成本试错和快速迭代的机会。一方面,数字政府亟需再次构建类似的共享基础设施,提供开放透明、安全可靠的云端环境,使更多公务人员能够轻松地将创意变为现实;另一方面,需要重新激活跨部门数字社区和学习平台,重塑数字精神和协作网络。作者在尝试Vibe Coding的实践中,也忍不住质疑现有的数字治理路径和领导力选择,比如官方重塑GOV.UK品牌、推出的应用程序是否真正对用户有利,而非仅面向少数年轻群体,社会中庞大的数字素养缺口是否被忽视。数字时代的政府,应聚焦于缩小与民众数字能力的鸿沟,构建一种数字普惠的公共服务生态,而非让数字化成为内部封闭的高门槛俱乐部。未来的数字化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组织文化的变革,需要政府打造一个人人可以尝试、错误被容忍、用户体验至上的创新环境。
Vibe Coding不仅展示了AI赋能下个人生产力的提升,更暴露了体制内过度设计和繁文缛节带来的摩擦。解决之道在于跳出单一依赖专业数字团队的模式,让更多政策与运营人员带着数字思维共同参与服务建设与交付。如此一来,数字化将真正成为连接政策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砂浆”,而非被孤立的“砖块”。随着AI技术的成熟与数字工具的普及,“氛围编程”所带来的生产力革命正在改变公共部门的技术构建逻辑。对公务服务的创新,不再需要漫长的审批和庞大的开发预算,而是由更多具备产品意识的公务官员直接驱动。由此也引发对未来人才培养的新思考,专业技术将逐步由产品设计、伦理考量和系统性理解替代。
培养多元复合型人才,提升全体公务员的数字素养和技术信任,是实现数字政府愿景的关键。最后,数字政府不仅是部门的技术运营单元,更是政府整体履职效能的基石。它需要开放的心态、多元的协作、稳健的基础设施,同时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与敏捷、透明的交付节奏。只有如此,才能让“氛围编程”带来的创新真正落地,点亮数字政府的未来,为公众提供更快捷、公平和高效的服务,最终实现以数字赋能公共治理的长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