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糖价经历了显著波动,尤其是在2025年下半年,糖价持续走低,刷新了过去四年来的最低记录。糖价的波动不仅关系到农户收益,也影响食品加工、饮料制造等多个产业链。理解糖价走势及其背后的供需变化,对于市场参与者、投资者以及相关政策制定者均具重要意义。 全球糖价的持续走低,主要缘于全球供应量的显著增加。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2025/26年度的预测,全球糖产量预计达到1.893亿公吨的历史新高,较上一年度增长了4.7%。与此同时,全球糖的供应过剩预计将达到4118.8万吨,较去年增长7.5%。
这意味着市场上的糖库存充裕,供应压力增大,致使糖价承压下行。 作为世界第二大糖生产国,印度的产量增长成为糖价下跌的重要因素。印度国家合作糖厂联合会于2025年6月初预测,2025/26糖产量将同比增长19%,达到3500万吨,主要是由于甘蔗种植面积扩大和季风充沛。印度地球科学部于4月中旬发布的气象预测显示,今年季风降雨量高于常年平均水平,预计达到105%。充足的降雨对甘蔗生长极为有利,这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的糖产预期,给全球糖价带来明显的下行压力。 除了印度,巴西作为全球最大的糖生产国,其产量同样预计创历史新高。
2025/26年度,巴西糖产量预计增长2.3%,达到4470万吨。巴西得益于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农业技术的改进,糖产持续走强。泰国的糖产量也预计将攀升2%,至1030万吨。主要产糖国普遍迎来丰收季节,意味着全球供应量提升不可避免,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糖价的负面预期。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2024/25年度印度的糖产量出现15.5%的较大下滑,降低至五年低点的2620万吨。这主要是由去年糖厂限制出口政策及不利天气因素导致的。
但随着2025/26年度出口限制的放松,印度政府允许糖厂出口100万吨的计划,对于市场预期带来了积极信号。2023年10月起实施的出口限制使得印度糖厂出口显著减少,今年的政策调整有助于缓解市场供需紧张,促使全球糖供应更趋宽松。 资金层面的动态也对糖价形成一定影响。尽管过去三个月糖价处于下跌趋势,投资基金的卖空平仓现象促使伦敦白糖价格在部分交易日出现反弹。这类短期资金流动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但整体趋势仍然偏弱。市场普遍预期供应丰富的现状将持续抑制价格上涨空间。
全球糖价走低不仅影响原材料市场,也对糖制品和终端消费产品形成传导效应。食品加工企业可能借此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空间,同时也可能调整产品定价策略以增强市场竞争力。饮料行业尤其依赖糖价走势,糖价持续走低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但也促使企业关注长期供应稳定性。 对种植户而言,糖价的大幅下跌带来较大挑战。尤其是种植成本高企的情况下,价格下降可能导致收入减少,影响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和种植结构调整。诸多糖生产国政府需要在稳定市场价格和保障农户利益之间寻求平衡,合理制定调控政策,避免价格过度波动带来农村经济风险。
展望未来,全球糖市仍面临多重不确定因素。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可能影响产量波动,地缘政治关系及国际贸易政策调整也会对糖的进出口产生影响。此外,全球对健康消费趋势的重视和替代甜味剂的兴起,可能逐步改变糖的需求结构,成为糖市发展的长期变量。 为应对当前市场环境,企业与投资者需密切关注主要产糖国的气象信息和政策调整,同时积极采用风险管理工具,如期货和期权,以规避潜在的价格波动风险。市场参与者应结合基本面数据与技术分析,制定灵活应对策略,抓住合理的投资和采购时机。 总体而言,全球糖价创四年新低反映了需求增长缓慢与供应充裕的综合结果。
印度、巴西和泰国等国的丰产预期推动了这一趋势。尽管短期市场或出现波动,但中长期内,由于供应稳步提升和市场结构调整,糖价大概率将维持在低位运行。行业相关方需积极调整策略,应对糖市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糖价低迷对推动下游产业链的成本控制存在积极影响,但也需警惕农户收入的持续承压和市场过度波动风险。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糖市的未来高度依赖于国际供应链和政策环境的演变。加强国际合作,优化供应链管理,以及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将是确保糖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路径。
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趋势亦将促使整个行业向更加环保、健康方向转型,为糖市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