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文明作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且文化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之一,其早期人口的基因组成一直以来备受学术界关注。然而,受限于DNA保存条件,古埃及早期整基因组测序的尝试长期未果,阻碍了对该时期人群迁徙、融合及其遗传多样性的深入了解。最近,一项突破性的研究成功测序了一位生活在约公元前2855年至公元前2570年间的古埃及成年男子全基因组,揭示了古埃及早王朝时期人口的复杂基因起源及跨区域交流的证据,为解读古埃及文明的生物学根源和区域互动提供了崭新视角。 该名个体出土于埃及中部努维拉特墓地,遗骸被置于一个陶制容器内,安葬方式尤为独特,可能促成了DNA的较好保存。遗体的放置和墓葬环境显示,他可能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通过高覆盖度全基因组测序和严密的数据分析,研究团队确定其绝大部分基因组组成主要源自北非新石器时代群体,这一发现体现了当地新石器时代居民对早王朝人口的深远影响。
更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基因组中约20%的成分则与东部肥沃月湾地区的古人群高度相关,覆盖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及其周边地区。 这种基因上的关联不仅停留在文化交流层面,更实质性地证明了存在跨区域的人群迁移。考古学家长期以来已确认,早期埃及与肥沃月湾之间存在贸易路线和文化传递,诸如驯养动物、农作物引进、陶器技术和文字系统等均体现了这一联系。然而,此次基因证据首次展示了这一地区间的基因流动,支持了社群间随着物品和文化传播而伴随的人群迁移场景。事实上,该基因储量结构与同期安纳托利亚和利凡特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人群的遗传特征相近,显现出一条跨越地中海东部至北非的基因交流带。 对于该早王朝个体的体貌特征预测显示,他拥有棕色眼睛和头发,皮肤色调较深,且其身高约在157至160厘米之间。
他的骨骼与牙齿遗存揭示出晚年经历了较为严重的骨关节炎,表明其生活中经历过长期体力劳动,推测其职业可能与陶艺等手工业相关,这与他墓葬所展现的高社会地位形成有趣的反差。 同时,多重同位素分析表明该男子的童年饮食结构主要是以陆地动植物蛋白和谷类农作物为主,符合尼罗河谷地区的环境背景,进一步证实其生活于当地,并无远距离迁移痕迹。这些饮食和环境指标为理解古埃及早期居民的生活方式及迁徙模式提供了重要生化证据。 在遗传学层面,利用先进的统计模拟和群体基因组分析方法,研究人员尝试构建该个体的基因组成模型。结果显示,他的基因多数可用来自摩洛哥中新石器时代群体的基因组成解释,其余则与古新石器时代的美索不达米亚群体相似。类似的三源模型纳入了少量利凡特新石器时代基因元素,尽管贡献不大。
该多源模型清晰地揭示出北非和东部肥沃月湾区域古代人群的基因互融,与历史文化交流线索完美契合。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排除了该古埃及个体与非洲中部、东部及南部诸群体(例如4500年前埃塞俄比亚的Mota个体)存在显著的基因交流,显示早王朝埃及人群的基因成分主要受北非和西亚邻近地区影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期埃及人群中,尤其是公元前约800年至50年间的第三中间期个体,体现出明显来自利凡特青铜时代群体的遗传成分增加,暗示了随时间推移的基因流动和人群融合过程。 现代埃及人的基因结构更为复杂,除早王朝个体的基因影响及北非中新石器时代基因来源外,还包括青铜时代利凡特群体以及东非和西非现代个体的较新基因输入,这反映了埃及长期以来的多元遗传历史及跨洲际迁徙融合的持续累积。 当前对于该古埃及早期个体基因组的研究虽基于单个样本,难以全面概括整个社会的人口多样性,但其成果开启了古埃及早期基因组研究的新纪元。该成果不仅证实了古埃及与北非及西亚邻近群体在新石器时代及早期王朝时期存在复杂互动,而且在遗传层面支持了持续的人口迁徙而非仅限于文化传播的假设。
未来,随着更多古埃及个体基因组的测序与研究,将更清晰地描绘古埃及人口结构的时间动态及其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关系,助力解答古埃及文明形成、发展与人口流动间的错综复杂联系。这些研究还将深化我们对于非洲东北部地区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位置及作用的理解。 本次研究的成功也归功于墓葬中采用的陶器葬式,有效改善了DNA保存状况,为类似气候条件区域获取高质量古代基因组树立了重要范例。此外,结合牙齿分子生物学、骨骼形态学、多重同位素分析及计算考古学方法,形成了多学科、多维度的古人类研究新模式。 总结来说,努维拉特古埃及男子的全基因组测序不仅开辟了古埃及时期基因组学研究的先河,也首次从遗传学角度证实了古埃及与东部肥沃月湾地区的基因交流,为揭示古代跨区域人口迁移和文化互联现象提供了生物学依据。这一成果丰富了我们对古埃及早期社会内部构成及其与邻近文明交流的认识,进一步推动全球古基因组学和古代人口学研究的边界,预示未来对古代文明起源与演化的深刻洞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