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金融科技(Fintech)和加密货币领域迅猛发展,成为推动全球金融创新的重要力量。开放银行作为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数据共享机制,借助API技术使消费者能够安全便捷地将金融数据授权访问给第三方应用,从而在支付、稳定币、去中心化金融(DeFi)等多个场景发挥关键作用。美国开放银行规则在2024年10月正式出台,为用户数据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强调金融数据属于个人消费者而非银行。但与此同时,作为传统金融体系主导者的美国大型银行纷纷展开法律挑战,并限制第三方访问银行数据,掀起了监管与市场、创新与传统间的激烈博弈。多家代表加密货币、金融科技以及零售和餐饮行业的贸易组织联合致函前总统特朗普,恳请他支持开放银行政策,强调消费者应拥有自主选择金融工具和数据控制权的自由。该联盟包括区块链协会、创新加密理事会(Crypto Council for Innovation)及金融科技协会等,信中严词谴责大银行试图通过诉讼阻碍开放银行的实施,并对第三方应用收取高额数据访问费用,从而大大限制了金融创新的活力。
2025年7月,彭博社报道称摩根大通计划开始向金融科技公司收取按使用场景不同而设定的费用,尤其对支付公司收费最高。这无疑引起了广泛关注,金融科技和加密行业担心这种做法将严重阻碍包括交易所、稳定币钱包、DeFi应用等关键服务的发展。开放银行规则自2022年提出,到2024年正式完备,其目标在于以安全可靠的技术标准为基础,赋予用户对自身金融数据的绝对权利,并建立透明、公正、开放的数据生态体系。事实上,欧洲联盟、英国、巴西等国家和地区的开放银行发展较为成熟,对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多样性产生了深远影响。相比之下,美国市场则因银行巨头的阻挠面临发展瓶颈。银行机构辩称开放银行引发安全隐患,可能让用户信息暴露于风险之中,而金融科技行业则强调,合理的监管与技术规范完全可以保障数据安全,实现双方共赢。
同时,传统银行并非完全反对数字资产领域的发展。事实上,包括摩根大通、富国银行、美国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积极参与数字资产相关项目,例如联合试点银行存款及美国国债的代币化,实现共享账本上的近即时结算。摩根大通更是申请了名为“JPMD”的区块链稳定币商标,计划拓展数字资产交易、清算及支付处理的业务,显示出大银行希望借助数字货币技术在新兴金融领域抢占先机。然而,在推动数字资产的同时,银行方却通过司法手段顽强抵制开放银行的推广,这种两面策略让市场感受到潜在的利益纷争。前总统特朗普作为少数公开支持加密货币的全球领导人之一,自执政以来致力于营造有利于创新和自由市场的环境。特朗普在2025年7月18日签署的GENIUS法案中宣称,美国已成为“世界加密资本”,并承诺将恢复美国在数字金融领域的领导地位。
加密社区对他的支持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在开放银行与传统银行之间的拉锯中发挥关键作用,维护消费者的数据权益。开放银行不仅仅关于技术或法律,更关乎金融主权、市场竞争与创新生态的未来。消费者拥有掌控自身金融数据的权利,意味着他们能自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实现更加个性化和高效的财富管理。与此同时,促进多方公平竞争则能推动金融市场的多样化及透明化,减少垄断和信息不对称。面对银行集团的阻力,金融科技和加密团体开始联合行动,不仅参与公共政策讨论,还通过媒体和社交平台增强社会认知,推动立法和司法层面的支持,力求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和创新的金融生态系统。可以预见,开放银行未来将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其能否顺利实施,将直接影响数字货币、DeFi及稳定币等金融科技创新的发展速度。
随着金融市场加速向数字化转型,开放银行作为桥梁链接传统金融体系与数字资产生态,有望释放出巨大的潜能。传统银行若能调整心态,积极拥抱开放和合作,将有助于实现技术进步与业务升级的双赢。因此,保护开放银行政策,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更是推动金融创新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当前的法律战和政策争议,也提醒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在保障安全与促进创新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至关重要。今后,随着多方博弈的深入展开,美国金融科技和加密产业的前景将更加明朗。如何让开放银行成为激发市场活力、提升金融服务质量的有效工具,将成为行业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