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和穿山甲鳞片的非法贸易长期以来都是全球范围内严重的野生动物保护难题,尤其在非洲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过去十年中,该非法贸易经历了显著的波动,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爆发后,非法贸易活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低迷期。最新的由野生动物司法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揭示,疫情期间及其后象牙和穿山甲鳞片的走私量明显下降,这一趋势主要源自全球旅行限制、边境关闭以及各国执法力度的显著提升。社会与经济的动荡为非法走私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野生动物的保护赢得了宝贵的喘息空间。象牙与穿山甲鳞片这两种野生动物制品分别来源于大象和穿山甲,二者都因多种原因濒临灭绝。穿山甲的鳞片被广泛用于传统中医和非法药材市场上,尤其在东亚的需求巨大,而象牙则是奢侈品市场的宠儿。
尽管国际公约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禁止了包括穿山甲在内所有种类的商业贸易,非法市场依旧活跃,给这些物种的生存带来了巨大威胁。根据野生动物司法委员会的分析,自2015年以来,执法机构共查获了逾370吨穿山甲鳞片和193吨象牙,数量可观。值得注意的是,查获金额在2019年达到顶峰,随后在疫情爆发的2020年骤降。禁运措施直接限制了全球供应链,尤其是供需两方之间的人员交流,导致非法贸易网络陷入停滞甚至部分瘫痪。非洲某些国家如尼日利亚、安哥拉和莫桑比克被标记为关键的走私枢纽。尼日利亚的港口,在非法贸易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占据了大量象牙和穿山甲鳞片的出口。
事实上,尼日利亚在2022年推出了为期五年的国家战略,致力于加强野生动物犯罪的打击工作,涵盖法律框架完善、执法能力的提升、社区意识教育以及为潜在的犯罪者提供其他生计途径。该国还积极与国际组织如野生动物司法委员会和环境调查署合作,强化情报收集与共享机制。随着这些努力的推进,针对走私网络高层的突破成为可能,有望打击背后的犯罪头目和资金链条。与此同时,疫情导致运输不便及价格下跌使交易风险加剧,也削弱了走私的经济动力。象牙价格自2013年见顶后持续下滑,尤其是在中国关闭国内象牙市场后,需求锐减。穿山甲鳞片的价格也在2017年至2021年间暴跌近七成,市场趋于低迷。
然而,虽然整体查获量下降,专家们警示这并不必然意味着非法贸易的根本消失。有迹象表明,部分走私团伙利用积压的库存应对市场低迷期,同时采用更加隐蔽和复杂的手法规避执法。非法贸易呈现出转型与适应的新趋势。非洲的执法机构因此需不断提升智慧执法能力,加强跨国合作,打击跨境犯罪网络。安哥拉和莫桑比克作为传统犀牛角走私枢纽,近年来逐渐转向象牙贸易,成为新的关注重点之一。莫桑比克甚至在2024年成功定罪了多起重大的野生动物犯罪案件,彰显执法力量的提升。
尽管环境调查署数据显示大型象牙查获量在疫情后有所恢复,整体趋势仍需警醒。专家呼吁,不仅要加大查获和执法力度,更应重视对交易链顶端关键人物的惩戒,包括“老大”和资金提供者。此外,防止需求端的持续增长同样重要。改变消费文化,强化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以及公众教育的推广,都对抑制野生动物制品市场的需求至关重要。中国最近将穿山甲鳞片从某些传统中药的批准使用清单中剔除,虽有积极意义,但仍被部分专家认为不足以彻底消除市场需求。除非伴随国内市场完全关闭和严格执行,否则这种合法渠道的存在仍可能间接助长非法贸易。
针对未来,全球环保界及各国执法部门正携手推动多边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联合行动,同时借助现代科技例如大数据分析、金融追踪和卫星监控来打击野生动物犯罪。公众参与和社区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尤其是在非洲本土,教育和提供替代生计方案对于降低非法狩猎和走私行为尤为关键。总的来说,疫情给象牙和穿山甲鳞片非法贸易带来了难得的抑制效果,若全球各方持续推进多层面合作,提升执法与立法力度,未来数十年有望实现物种的明显恢复和保护。然而,仍需警惕偷渡、库存走私以及新兴走私手段的动态变化,拒绝任何形式的惰性和松懈。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方能为这些濒危物种营造安全的生存环境,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