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爆炸式进步,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加密领域,RSA算法长期以来被视为保障数字通讯、金融交易与数据隐私的基石。然而,中国上海大学的研究团队最新突破性的实验表明,量子计算机正在逐渐蚕食传统RSA加密的安全壁垒,引发全球信息安全领域的高度警觉。 该团队借助D-Wave量子退火处理器成功破解了22位的RSA密钥,实现了对小规模RSA整数的因式分解,较此前19位的记录取得了明显提升。虽然距离攻破目前广泛使用的2048位RSA密钥仍有较大差距,但此项实验表明量子计算的潜力和发展速度远超预期,传统加密算法的安全防线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RSA加密依赖大数分解的计算困难性,这一困难使得经典计算机需要数年时间才能破解超大位数的密钥。
实际上,最大的传统破解记录停留在829位密钥的分解,耗费了大量计算资源和时间。量子计算机则通过量子叠加和纠缠现象,能够在理论上以多项式时间完成类似计算,极大缩短破解时间。 此次实验之所以获得突破,关键在于研究人员将整数因式分解问题转化为一种名为二次无约束二进制优化(QUBO)的数学模型,借助量子退火机在多个能量状态间寻找最低能量态,即因子分解结果。这种方法不仅破解了小位数RSA,也对其他相关加密算法如呈代置换网络(SPN)密码产生了影响,首次展示了量子计算对多种加密方案的潜在威胁。 尽管目前破解的22位密钥规模尚不能直接威胁主流的加密标准,但该实验标志着量子硬件的快速进步,尤其在误差率降低和量子比特连接性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未来,随着D-Wave计划推出更大规模的7000量子比特处理器,量子计算的计算能力和效率将迈入新台阶,传统加密方法难以长期依赖。
不同于通用量子计算机运用的Shor算法实现多项式时间的整数因式分解,D-Wave量子退火机通过模拟物理系统的能量降级过程处理复杂优化问题。虽然应用范围和算法灵活性有限,但其在组合优化问题上展现出的优越性使其成为当前量子计算研究的热点。与此同时,这种基于能量地形搜索的策略,为破解复杂密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手段。 国际社会对此量子破解进展已经高度重视。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早已启动后量子密码学标准制定,发布包括FIPS 203-205在内的新规范,推广基于格密码和其他量子抗性算法的应用。NIST特别挑选HQC算法作为重点开发方向,积极推动各行业尽快向量子安全协议转换,以抵御未来可能的量子计算攻击。
美国白宫也发出警告,建议各联邦机构及企业加快步伐,对现有信息安全架构进行审计,识别依赖RSA和椭圆曲线加密(ECC)的系统,逐步采用混合型密钥交换与密码机动性策略,实现算法的无缝替换。量子安全技术的普及被视为新时代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得到足够重视和投入。 然而,相较于政府机构,许多企业和组织仍缺乏对加密依赖的深入了解,尚未开展系统性的密码审计与改造。部分行业尤其是在健康医疗、基因组学和政府通信等长周期敏感信息存储方面,面临存量数据未来被量子破解的巨大风险。加强教育与培训,提升业务对量子安全的认识和应变能力,已成为业界共同挑战。 未来,随着量子计算机处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打破传统加密体系的时间窗口将逐步缩小。
D-Wave量子处理器在降低物理量子比特需求、提高量子间联系强度方面的创新,将极大促进硬件性能提升。虽然量子误差和规模扩展等技术难题依然存在,但不可忽视的是,量子破解密码的道路已非遥不可及。 部分专家指出,此次破解实验依赖于较多的经典预处理以及重复运行,尚未达到完全独立量子突破的阶段。但历史经验表明,最初的密码漏洞往往从理论走向实践仅需几年时间。就如同数据加密标准(DES)在首次被破解后仅四年便迅速被淘汰,量子对现有密码体系的挑战极有可能以类似速度推进。 总结来看,量子计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信息安全格局。
从私人用户的在线银行,到跨国企业与政府的机密通信,所有数字资产都面临被迫进入全新安全范式的压力。当前虽然距离彻底突破2048位RSA尚远,但量子硬件升级和算法创新不断缩短时间差,数字世界的防护体系必须紧跟步伐,积极布局后量子时代的安全战略。 中国在量子计算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不仅展示了国家科技实力,也为全球信息安全敲响了警钟。面对这一趋势,跨国合作、技术共享和标准统一尤为重要。唯有全球协同应对,才能在量子威胁下构筑坚固的网络防线,保障数字时代的数据主权和隐私安全。未来已来,量子安全的时代已经开启,抓紧转型升级成为各方刻不容缓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