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格局快速演变的今天,美元的霸主地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以注意力为核心的数字经济正在重塑政治、市场与社会的运作方式。从美元统治到所谓的“信息轰炸机”,美国的经济策略呈现出强烈的资源提取特征,而中国则选择通过创造力驱动的长期发展战略,打造未来21世纪的科技和工业核心竞争力。 在一次跨大西洋的飞行旅程中,一位乘客通过不断滚动的短视频显现出现代人对注意力的依赖及其深刻影响。注意力,作为当代数字世界稀缺而宝贵的资源,被算法无情地挖掘和操纵,带来了内容消费的无底洞,也刺透了民众对现实和虚拟边界的感知。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娱乐层面的变革,更已深刻影响了美国的治理模式和社会信任体系,体现出一个经济体从创造性向纯粹提取性的转变。 美国当前的经济模型正在通过美元优势、军事力量和技术领先地位实现超额提取,但未能同步重建这些优势背后的根基。
政治决策日益围绕制造轰动效应开展,公共机构和象征性建筑被娱乐化、符号化,失去了原有的公信力和严肃性。这种现象不仅削弱了政府的权威,更降低了社会凝聚力和民众对未来的信心。相较之下,中国正不断加大基础设施、高等教育和工业政策的投入,致力于建设“电力国家”,以清洁能源、工程技术和创新能力为支撑,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创造与发展。 贸易战中的关税政策与美元的双重策略亦反映了美国对经济工具控制权的迷惘。既期望美元走弱以刺激制造业复兴,又要强势美元来压制通货膨胀,给全球金融市场传递混乱的信号。与此同时,试图通过发行稳定币等金融创新延续美元霸权,却忽视了背后潜藏的系统性风险和对真实生产能力的依赖。
金融化经济的膨胀使得财富更多地从未来透支转移至当下,惠及现有的既得利益者,而非投资于创新、教育与制造业升级。 能源政策成为美国竞争力变化的关键节点。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对电力需求剧增的大背景下,最新经济法案却逆势削弱了清洁能源的支持力度,限制了风能、太阳能与电池储能的发展,甚至扩大化石燃料的开采范围。这不仅造成能源成本的上升和就业机会的流失,还使得美国在全球绿色能源转型和未来技术竞赛中处于被动地位。反观中国,持续大规模投入可再生能源建设,不断提高电力供应能力,为工业创新与高科技产业提供坚实保障。 信任作为经济运行的隐形基础,却在当前的注意力经济时代面临巨大考验。
社交媒体和数字平台为了吸引眼球,推动极端化、戏剧化内容泛滥,破坏公共话语的理性和宁静。复杂且深刻的解决方案难以广泛传播,而充斥各类危言耸听的“超级病毒”信息却占据主导,形成“注意力漏斗”效应,妨碍长远规划的落地和科学共识的建立。政治领域的这种“反选择”问题导致治理者更倾向于短期炒作和表演政治,而非稳定系统的耐心管理。 美国与中国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制造产品和贸易摩擦,而是围绕能源供给、科技自主、人才培养和系统建设的全面较量。中国将人力资本视为基础设施,持续强化产业链和交通网络,促进创新生态的发展。美国则陷入“无限金融作弊”的陷阱,过度依赖金融工具和消费模式,缺乏对生产性投资的聚焦。
制造业的流失和教育领域的削减,使得美国在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汽车、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遭遇巨大挑战,可能面临经济地位的下降。 破解目前瓶颈的关键在于重新认知注意力的角色。不能将它简单视为商品,而应定位为基础设施,投资于健康的数字生态,优先支持理解与深度思考而非肤浅互动。数字经济需要引入摩擦机制,防止过度便利带来的知识稀释,强化教育体系,使其不仅考核输出,更注重学习的实质。通过公共项目、大规模基础建设和创新研发来稳定社会利益结构,使民众在经济体系中有真实的参与感和责任感,重建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信任。 真正的经济复兴不可能只靠金融化或信息轰炸。
工业项目如曼哈顿计划、州际高速公路系统、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创造力的积累需时间、耐心及系统资助。当前,多数投入偏向短期选票和表象包装,而非基础能力的提升。只有投入清洁能源、人才培训和制造业创新,才可能支撑高科技和人工智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恢复美国的全球竞争力。 最终,信息轰炸机式的注意力经济模式无法长期支撑一个文明的繁荣。社会必须走出情绪化和表演化陷阱,将目光聚焦于实质性建设,既要发掘数字世界的潜力,也要坚守现实社会的根本价值。每一天都有人选择创造、守护和建设,这正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与进步的希望所在。
只有在创造与提取之间实现平衡,优化资源配置并建立真正的信任,我们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开创经济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