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国防预算的持续增长引发了全球舆论的高度关注。根据2025年7月《卫报》独家报道,2020年至2024年间,美国国防部向私营军火企业提供了高达2.4万亿美元的拨款。这笔巨额资金不仅让诸如洛克希德·马丁、雷神、波音、通用动力及诺斯罗普·格鲁曼等军工巨头获得了丰厚合同,还助推了崛起中的军事实验室和军用科技企业,进一步推动军事技术的快速革新。美国国防部的大量预算不仅支持武器制造和战争准备,还反映出一个庞大的军事经济生态系统,其运转深受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多重因素驱动。自21世纪初以来,美国军费几乎翻了一倍,增长速度在肯定的战争背景下尤为明显。9·11事件后,布什政府开启了“全球反恐战争”,推动了军费的爆炸式增长。
而进入2020年代,与中国的战略竞争又成为驱动军费持续攀升的重要动力。除了应对地缘政治竞争,美国对以色列和乌克兰等重要盟友的大规模武器转让也显著增加了军事预算的整体规模。报告指出,从2020年到2024年,美国国防部的总自由裁量支出达到了4.4万亿美元,其中约54%流入了私营军火企业。五大军工企业便分得了其中近7700亿美元的合同。军费的绝大部分流向了私营军工部门,这不仅塑造了美国军工产业的经济格局,也使得军方对这些企业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更令人关注的是,随着军事技术向高科技方向发展,传统军火巨头之外,一批科技公司迅速登上军工舞台。
包括SpaceX、Palantir和Anduril等科技企业因其前沿技术和与政府的紧密联系成为军方预算中的新兴受益者。报告特别强调,这些公司在特朗普政府期间获得了更多政策支持,未来在军费决策中的话语权或进一步提升。报告中提及的巨大军费支出背后,部分原因是政治力量和游说集团的强大影响。专家指出,大量投入军事预算的资金最终流向了特定企业的高额薪酬和高价武器系统的研发,这些系统中不少被质疑存在性能不足和性价比不高的问题。同时,军费的大幅增长并未带来所谓的“和平红利”,例如在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之后,国内并未见到军费的实质性削减。相反,拜登和特朗普政府先后推动了更高的国防预算年度规划,美国军事预算突破1万亿美元后仍持续上涨。
令人矛盾的是,特朗普政府早期曾公开表达削减军费的意愿,甚至提出将军费削减一半的可能性,但最终通过国会的预算法案却使军费大幅增长,这显示出国防拨款背后复杂的政治博弈。与不断攀升的军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对外交援助、国际发展和人道主义项目的预算相形见绌。根据调整通胀后的数据,在同期军事支出约为4.4万亿美元的背景下,美国外交和援助经费仅约3560亿美元,显示出军事支出对美国全球政策的巨大主导力。另外,特朗普执政后期更是大幅削减对民主促进和国际援助项目的拨款,令美国的软实力战略受到挑战。多方声音呼吁检视这一庞大军事预算带来的经济与社会影响。一方面,巨额军费激励了国防工业的发展和相关就业岗位的创造,但另一方面,资源配置的倾斜也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和公共服务的资金不足。
批评者认为,如此高度依赖私营军工企业的军事预算模式既加剧了军事冲突的风险,也使得军工复合体在政策制定中的影响力过大,阻碍了军事透明度和效率的提升。纵观当前形势,美国高达数万亿美元的国防拨款已成为国际舆论聚焦焦点。随着中美等大国竞争持续加剧,以及全球地缘政治的复杂化,军事预算的走向不仅决定着美国的国防能力,也深刻影响着全球战略稳定与和平前景。未来,如何在确保国家安全和控制军费膨胀间取得平衡,避免公共资源过度流向军火制造,同时加强军事透明度和问责制,将成为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各界的重要课题。综上所述,美国国防部2020年至2024年向私营军火企业提供的2.4万亿美元拨款,体现了当前军事预算结构与全球战略格局的深刻变动。这不仅是对军事工业利益关系的展现,更是现代战争与和平挑战之间的一面镜子。
随着技术进步和国际力量博弈的复杂性不断增加,这一趋势的持续与调整都值得全球关注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