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一名14岁的英国少年被其父母以身边亲戚生病为由,偷偷送往非洲加纳的一所寄宿学校,起因是父母担心他被伦敦的犯罪活动所影响。尽管少年当时生活在英国伦敦,习惯了英国文化环境,但父母出于对他安全的考量,采取了这种极端的行为。然而,这一决定引发了少年极大的痛苦和错愕,令他感到被抛弃和文化隔离。 在加纳的日子并非少年想象中的安稳生活,他不仅感到极度的孤独和思乡,还遭遇了同学的嘲笑和环境的陌生,使其身心受到严重冲击。少年开始寻求法律帮助,向英国伦敦高等法院提出诉讼,控告父母未经他同意便将其送往非洲,侵犯了他的权益。尽管高等法院初审时裁定父母的行为可以被接受,理由是父母出于“无条件的爱”且保护少年免受伦敦犯罪圈影响,认为少年回英国后伤害风险更大,但少年并未就此放弃。
2025年6月,英国上诉法院以案件处理过程中忽视了少年自我意愿和最佳利益为由,推翻了先前判决,判定案件必须重新审理。这一判决由家庭法最高法官安德鲁·麦克法兰爵士发表,他指出,原判决法官对事件的评估存在模糊与混乱,没有充分考虑少年的成熟程度及其表达的强烈归国意向。法院强调,年轻人的声音必须在影响他们未来的重大法律决策中被认真听取和考虑。 少年在法庭上坦言自己“仿佛生活在地狱”,无助感和孤立感极强,称自己是“被家庭遗弃的伦敦男孩”,希望能重回英国生活。这种情绪表达引发了法律界及公众的广泛同情,也引发了对国际家庭法中儿童权利保护的深入反思。 少年辩护律师德尔德雷·福特雷尔高级王室律师(KC)表示,青年权利、文化身份和对生活环境的归属感,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整体福祉至关重要。
她指出,此案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个案胜诉,也象征着司法系统更重视未成年人的声音,以及他们对自身生活选择权的认可。 相对地,父母的律师丽贝卡·富尔克斯辩称,将少年留在加纳是“对少年最无害”的选择。父母认为,从伦敦移居加纳能将其从可能的犯罪诱惑和暴力风险中保护出来。她强调,父母面临极为艰难的决定,是出于深切的爱和对儿子安全的忧虑。此番辩护显示了在家庭权责与儿童自主权之间的法律拉锯,矛盾双方各执一词,难以轻易调和。 案件在英国引发了社会对于未成年人跨境抚养权和在全球化社会中家庭内部关系权衡的广泛讨论。
少年在异国他乡的困境,凸显了跨国监护权案件中的复杂法律挑战,尤其是涉及文化认同、心理福利及保护措施的多层面议题。与此同时,法院对少年来说不仅是法律的庇护所,更是表达自我诉求和寻求心理救济的舞台。 家庭法领域的专家对此案高度关注,他们认为每宗涉及未成年人的跨境监护争端,都在推动法律体系更趋完善和人性化。未成年人权利的提升,意味着年轻人在关系重大的人生抉择中拥有更多话语权,也促使父母及法官必须更敏锐地平衡保护与尊重原则。此外,这起案件或将成为未来类似案例的标杆,影响国际家庭法的判决标准和司法实践。 目前少年仍滞留加纳,继续在当地的日间学校就读,等待新一轮的庭审结果。
法庭已明确将由另一名不同法官重新审理此案,预计在未来几周内进行后续听证。法院在案件处理过程中,极力呼吁双方家庭成员通过建设性的对话解决矛盾,避免进一步激化家庭裂痕,毕竟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与爱是不可忽视的基础。 这种案情不仅涉及法律条文的适用,更是家庭情感纠葛的体现。它引起了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关系以及跨文化适应问题的关注,同时提醒着社会大众,法律保护不仅是冷冰冰的规则,更是对人的尊重和关怀。未来,针对类似因文化冲突及安全担忧导致的跨国监护争议,法律界或将走向更多的人本化判决,更注重少年的声音和福祉。 总之,这场旷日持久的诉讼不仅是一场少年与父母之间的法律斗争,更是当代社会和法律如何协调未成年人权益与家庭权力的缩影。
案件的进展将深远影响国际社会中类似案例的司法处理,为跨国家庭纠纷提供新的法律思路和判例参考。对于少年本人而言,这场胜利是走向自主和归属感的重要一步,也让世人看见了年轻人在争取自身权利时的坚定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