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一部关于唐纳德·特朗普的虚构剧作《学徒》(The Apprentice)引发了关于真相和影片必要性的广泛讨论,尤其是在总统选举的背景下。影片由导演阿里·阿巴西(Ali Abbasi)执导,讲述了特朗普与其臭名昭著的律师罗伊·科恩(Roy Cohn)在1980年代的关系。尽管该片的制片人将其界定为创作虚构,但其内容却引发了外界的强烈关注与争议。 特朗普向《学徒》发起的停止令并不令人意外,因为他与真相从来没有真正和谐相处。比如,在与副总统卡马拉·哈里斯的总统辩论中,他声称自己与备受争议的“2025计划”没有任何关联,然而却有证据表明事实并非如此。此外,他否认1996年性侵作家E·简·卡罗尔(E. Jean Carroll)的指控,尽管2023年陪审团已判定他在性侵犯和诽谤方面负有责任。
尽管特朗普并未公开观看该片,但他的反应表明《学徒》中可能涉及一些他不愿意被公众提起的内容。影片中描绘了特朗普对其前妻伊万娜·特朗普(Ivana Trump)实施强奸,以及他进行抽脂和头皮缩减手术的情节,还有逃税、种族隔离、以及对兄弟弗雷德(Fred Trump)的疏远等,所有这些内容都与特朗普的早年生活相关联。 影片中还有不乏出轨和欺诈性支出的情节,特朗普被描绘成一位对孩子冷漠、在他周围人中表现得极为自私的人。导演阿巴西在电影中展示了特朗普对科恩的逐渐冷淡,部分原因是对他身为一个“隐秘的同性恋者且恐同”的指责,以及他是否感染艾滋病的怀疑。影片更是再现了科恩临终前与特朗普的关系,强调了两人之间的复杂动态。 制片人艾米·贝尔(Amy Baer)在受访时表示:“我们首先是创作者,正在讲述一个虚构的故事。
”尽管如此,如何将这部影片作为虚构作品进行推广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该片制作团队表示,他们在寻找发行商时遭遇了重重困难,尤其是在特朗普发出停止令之后。 《学徒》的推广方式也颇具争议,他们甚至在众筹平台上发起了一个募资活动,以吸引公众的关注,并成功筹得超过30万美元的资金,远超设定的10万美元目标。这部在戛纳电影节首映的影片,最终未能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主场放映,只是在一个小型的VIP和媒体聚会上进行展示。 对于一部围绕特朗普生活和事业的电影,想要获取观众的广泛接受将是困难的。早在制作过程之初,阿巴西就从制作公司获得反馈:他们希望参与这部电影,但担心如果特朗普再度当选,或者工作室被出售,他们将面临来自特朗普支持者的强烈反击。
阿巴西的观点令人深思,尤其是当今电影行业在政治和社会问题上的风险规避态度,似乎与公众普遍认知的好莱坞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差距。阿巴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并不是一部揭露特朗普的电影,而是“一部关于角色的娱乐性作品”。然而,如何展示一个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而不使用傲慢偏见的视角,实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另一边,尽管影片的内容被标示为虚构,但《学徒》中的每一个角色都使用了真实人物的名字。伊万娜·特朗普早在1993年出版的书籍《失落的大亨》中曾声称她曾遭到丈夫的强奸和头皮缩减手术。影片中也准确再现了彼得·曼索(Peter Manso)在1986年与科恩的访谈,揭示科恩态度强硬的回应,尽管他遭遇了许多公众的质疑。
影片的叙述方式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特朗普这样的角色究竟是如何在美国社会中被造就的?《学徒》展示了一名生于权贵家庭的白人男性的特权与贪婪,而他的成长与罗伊·科恩的影响密切相关。从一个被父亲强硬淹没的房地产富二代,到一个被权力和金钱驱使的反派,影片将其逐步的转变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尽管演员的表演都值得称赞,但影片的真正意义却显得模糊不清。在经历了长达数月的争论、推迟及保密之后,影片的面世却并未吸引更多观众的过分期待。毕竟,这样一部围绕特定故事情节的影片,所能引发的共鸣到底有多大,仍是个未解之谜。 许多人开始思考:或许这部影片在当下这个特定的时刻是必要的,也是一部具有社会意义的作品。
然而,如果特朗普的公众形象无法影响到选民们,又怎能指望这样一部虚构的戏剧去改变他们的看法? 可以说,《学徒》是一部在营销与真实之间找寻平衡的作品,所引发的讨论和争议远比影片本身更具话题性。在当今当代社会中,围绕着真相与虚构这一内容的讨论仍在继续,尤其是在特朗普再次踏上政治舞台之时,让人不禁反思:公众是否真的会对这类故事产生兴趣? 虽然影片有其艺术之美和评论价值,但面对一个普遍关注政治和现实的社会,或许《学徒》将会面临票房的冷遇。因此,当我们审视这部电影时,不妨问问自己:这是一部真正必要的电影吗?在千千万万的影迷中,究竟有多少人会愿意走入影院,观看这样一部关于时代和权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