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中,道德价值观一直是维系和谐共处的重要纽带。长期以来,社会普遍存在一种观念,认为拥有较高认知能力的人更具道德觉悟,能够更理性、更公正地处理社会伦理问题。然而,最新的科研成果却挑战了这一传统看法。英国学者通过大规模样本研究指出,高认知能力与道德基础的强度呈现负相关关系,即智力越高,个体对道德基础的认同感越弱。这一发现为我们重新审视智能与道德的关联性提供了新的视角。近年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对道德判断的研究愈加深入。
道德基础理论(Moral Foundations Theory)提出,人类的道德判断主要受到六个根本“基础”的驱动。这些基础分为两大类:个体化基础和绑定基础。个体化基础包括关爱和公平,强调保护个体免受伤害和推动公正;绑定基础涵盖忠诚、权威和纯洁,倾向于维护社会凝聚力、等级结构及传统价值。这种划分不仅解释了不同政治光谱上的道德差异,也揭示了道德判断的深层心理机制。而这项关于认知能力与道德基础的新研究,以两次大规模样本调查为基础,采用修订的道德基础问卷和标准认知测验,试图揭示智力与道德基础之间的真实联系。在第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从英国招募了超过800名参与者,先后完成了测量六种道德基础的问卷和涵盖语言能力、数字识别及抽象推理的认知测试。
约两周后,参与者完成后续认知评估。第二项研究则将两种测验合并在同一时间进行,并公开预注册了研究假设,确保了研究设计的严格性和结果的可信度。研究结果表明,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认知能力与所有六种道德基础均呈负相关,亦即高智商人群在关爱、公平、忠诚、权威、纯洁和比例原则上的道德认同感普遍较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语言能力较强者对纯洁这一基础的否定表现更为突出。纯洁涉及身体神圣性与传统道德界限的信念,可能成为高语言智能者批判传统规范的重点对象。这一发现挑战了长期以来认为“聪明人更有道德”或“智能促进道德进步”的社会认知。
实际上,较高的认知能力似乎促使个体对道德直觉产生怀疑,更倾向于理性分析甚至重新解读传统道德规范,而非盲目接受。这种理性批判很可能减少了情感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因而降低了对道德原则的强烈认同。分析性思维通常侧重于逻辑推理和事实评估,减少了情绪驱动的直觉反应,这可能是高认知能力个体道德认同降低的根源。为什么认知能力与道德认同呈现负相关?研究者提出了几个可能的解释。一方面,拥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的人可能更善于识别道德规范中的矛盾与局限性,从而不轻易附和传统信条和群体期望。另一方面,较高的语言能力赋予个体更强的论述和辩解能力,使其更敢于挑战社会共有的道德观念,尤其是那些与纯洁和传统道德有关的价值观。
值得强调的是,研究结果的统计效应虽不算巨大,但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和样本重复性,表明这一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和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然而,研究本身也存在局限。首先,相关性并不代表因果性,尚不能断言认知能力导致道德认同减弱,或反之亦然。其次,全由自我报告问卷构成的道德评估存在主观偏差,未来结合行为测验或第三方评价会更有说服力。再者,研究样本主要来自英国这一西方文化环境,跨文化适用性尚待检验。这些限制提示,人们应谨慎对待结果,不要简单将智能与道德能力对立起来。
此研究的社会和哲学含义亦不容忽视。它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理性与情感在道德形成中的作用,以及个体道德判断的复杂性。狭义的智能提升不一定促进道德觉悟,反而可能降低直觉性的道德依赖,使人们变得更加怀疑和批判。这提示教育和社会政策设计者,除了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也应关注情感、共情等非理性因素在道德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未来研究方向广泛,应进一步探讨认知风格、情绪加工与道德观念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通过多元化方法,深入了解智能如何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影响道德判断。
此外,探究道德基础的神经机制与认知活动的关系,将为揭示道德行为的心理根源提供更科学的依据。总结来看,不同于传统观点,认知能力越高的人往往在道德基础的认同上表现出相对较弱的倾向。这种现象折射出理性思维可能削弱直觉道德反应的过程,也体现了个体对传统道德规范的批判性态度。虽然这对理解人类道德有重要启示,但也提醒我们道德教育不仅要关注理性认知,更需关注情感和直觉的培养,才能促进全面而深刻的道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