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数字货币和稳定币领域的发展引发全球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随着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同步推进,依托于区块链技术的稳定币逐渐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体系与数字经济的重要桥梁。2025年,GENIUS法案在美国参议院获得通过,为科技巨头如Meta开辟了发行稳定币的新通道,但这一法案能否真正实现预期目标,业内仍在热烈讨论中。GENIUS法案旨在平衡监管与创新,以允许非传统金融机构进入稳定币发行领域,与此前仅限银行和获得金融牌照机构发行稳定币的STABLE法案形成鲜明对比。稳定币作为锚定法币或其他资产的数字代币,因其价格稳定性被视为数字货币迈向主流支付的关键。此次法案特别突出了对大型科技企业的包容度,明确给予规模超过100亿美元的稳定币发行者直接进入联邦监管体系的权利,避免了繁琐的州级审批程序。
这为诸如Meta这样的跨国科技公司发行数字货币创造了基础条件,或让它们能够在自家生态系统内搭建稳定的支付体系。Meta曾在2022年尝试推出名为Diem的稳定币项目,但在面对全球多国监管强烈压力下最终被迫关闭。如今,GENIUS法案的出台为Meta重新燃起了数字货币野心,也提供了合法合规推动的可能。专家们对GENIUS法案的解读各异。来自纽约大学的法学教授Winston Ma认为,稳定币若缺乏主权支持,难以完全具备真正货币的功能和地位。他强调,货币的关键在于法定货币的强制接受权和执法保障。
没有国家级的背书和统一监管,私人稳定币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最多只能充当一种便捷的支付工具。而Digital & Analogue Partners的律师Yuriy Brisov则持不同看法,他指出,历史上多种货币形式均由私人机构发行,当前技术已经让多种支付接口的整合成为可能,稳定币可以成为传统货币体系的有益补充,甚至是替代路径。GENIUS法案引入的二级监管路径可谓其最大亮点,发行者可选择直接向联邦储备申请牌照,跳过州监管,实现更高效的审批流程;对大型发行者则强制联邦监管,避免监管碎片化,提升透明度和市场信任度。与欧洲的MiCA法规相比,GENIUS法案走的是更加开放的路线。MiCA明确限制科技公司发行稳定币的规模和交易量,且对非欧盟稳定币实施严格的交易限制。而GENIUS法案则试图赋予美国在数字货币领域的竞争优势,保证美元及美元挂钩稳定币在全球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另一边,亚洲尤其是中国则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中国央行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的成功试点使其成为全球最成熟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项目。数字人民币具有法定货币属性,统一监管,强制接受。中国央行甚至将CBDC和稳定币视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现,非常重视主权货币的数字化改造。相比之下,美国的私营企业稳定币模式更为多元和分散,未来可能形成多个大型科技平台各自发行稳定币、在其生态内流通的局面,让支付体系更具创新活力,但也带来更高的风险监管挑战。律师们普遍认为,虽然技术层面多接口支付和层二解决方案已使得多种数字货币的接纳更便捷,现实中的商家接受意愿及法律强制仍是关键问题。
例如,在中国,商家依法必须接受现金支付,这种强制的法定支付方式是稳定币难以匹敌的优势。另一方面,拥有庞大用户基数和生态系统的科技巨头如Meta,若能获得清晰的监管牌照,确实具备将其数字货币打造为类货币、实现大规模交易的潜力。此次GENIUS法案的出台也折射出美国政府对于数字货币监管策略的明晰转变。前总统Donald Trump已表示希望尽快签署该法规,希望能够通过完善的规则体系为创新企业铺路,同时巩固美元的国际地位。此外,香港在加紧制定本地稳定币条例,明确区分稳定币和CBDC的监管范围,反映全球范围内针对数字资产监管的多样化尝试。专家普遍认可区分CBDC与稳定币的重要性,前者受国家全力背书,具有法定货币地位;后者虽然锚定法币但缺乏主权强制力,且风险更多依赖于发行方的信用和技术安全。
最重要的挑战仍是如何平衡创新活力与金融稳定。允许巨头发行稳定币有助于支付效率提升和金融包容,但也可能削弱传统银行体系,甚至引发金融风险传导。监管机构需要制定科学细致的方案,既不扼杀行业活力,也防止系统性风险。总结来看,GENIUS法案重启Meta等科技公司进入稳定币发行领域之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是美国在全球数字货币竞赛中响应欧洲和亚洲数字金融发展趋势的重要动作。然而,无论法规如何开放和调整,稳定币能否真正成为兼具广泛接受度与法定货币功能的支付工具,仍需依赖技术成熟度、市场接受程度和有效监管的共同推动。
未来Meta及其他大型科技企业如何利用GENIUS法案提供的合法窗口,创造符合监管要求且用户广泛认可的稳定币产品,将成为行业观察的焦点。伴随数字货币生态的不断进化,人们期待着这一波金融创新如何塑造我们日常交易和资产管理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