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企业网络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庞大和复杂。现代企业依赖数百种应用程序和基础设施服务,这些系统需要在不依赖人工持续监管的情况下,实现安全高效的互动与协作。而非人类身份(Non-Human Identity,简称NHI)正是在此环境中扮演着关键角色。NHI涵盖了应用程序密钥、API密钥、服务账户以及OAuth令牌等,这些身份使得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并进行授权操作。伴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普及,NHI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在部分企业中甚至超过了人类身份的50倍。尽管如此,非人类身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挑战依然巨大,管理上的疏漏也成为攻击者的主要切入点。
企业安全负责人亟需关注这一新兴威胁,并寻求有效的管理对策。非人类身份的普遍存在基于其对现代业务流程的支撑作用。企业内部应用和第三方服务之间的相互认证和数据交互大多通过这些自动化身份完成。相较于人类身份,非人类身份的凭证往往更为敏感,因为一旦凭据泄露,攻击者不仅可以访问单一账户,更有可能持续操控关键应用和服务。与人类用户不同,非人类身份通常缺乏多因素认证等强化安全措施,且使用的凭据很多为静态密码或密钥,导致攻击面大幅增加。近年的调研显示,近半数企业遭遇过非人类身份的账户或凭证被攻破的事件,更有相当比例的组织怀疑发生过类似事件。
这一数据反映出安全社区对NHI安全的担忧逐渐提升。非人类身份的安全管理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最大的问题是“可见性”缺失。许多企业对其存在的NHI数量和分布并无清晰的了解,导致无法全面掌控潜在风险。部分NHI可能是在开发过程中迅速创建但未注册存档,遗留在系统中无人监管。发现并建立完整的身份清单,是开展有效治理的基础。
其次是风险优先级的明确。不同类型的非人类身份拥有不同的权限级别和使用场景,这决定了它们在安全防护中的重要程度。过度授权是典型问题之一,许多服务账户拥有远超实际需求的访问权限,无形中扩大了潜在的攻击破坏面。对这些账户进行权限精简和调优,是降低风险的关键步骤。最后,治理流程亟需完善。非人类身份的生命周期管理较为复杂,往往未能得到应有重视。
部分身份因开发者短期需求创建后未被及时撤销,长期使用存在巨大隐患。缺乏自动化的鉴权策略、令牌更新机制及权限审计,使得安全漏洞不断积累。近年来,多个企业因不当管理非人类身份而发生重大数据泄露事件,敲响了行业警钟。推进NHI管理,需要企业从战略层面重视身份安全建设。应当构建统一身份管理系统,将人类与非人类身份纳入同一安全框架,增强安全策略的整体覆盖和执行效率。引入身份安全姿态管理工具,有助于自动化识别、监控和分析所有身份活动,从而提升风险洞察能力。
当面对海量非人类身份时,依靠人工操作难以应对,必须借助智能化工具实现对权限过度、异常行为的及时发现与响应。此外,企业需建立明确的身份创建与审批流程,规范开发者对NHI的使用权限,避免随意创建高权限账户。定期进行凭据轮换、采用动态令牌和零信任架构,同样是加强非人类身份保护的重要手段。各大安全领导者已认识到,非人类身份的管理已成为继人类身份安全之后不可忽视的新战场。安全预算的倾斜和技术投资的加码,体现出业界对这一挑战的高度重视。综上所述,非人类身份管理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难题,更是一项涉及策略制定、流程优化和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
只有实现全方位、安全贯穿的身份治理,企业才能在数字时代筑牢防线,防范隐蔽却致命的安全威胁。随着应用程序、服务和自动化的不断扩展,对非人类身份管理的需求只会日益增长。识别风险、强化治理和提升自动化水平,成为CISO及网络安全团队未来的必修课。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企业不仅能减少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更能提升运营效率和合规水平,真正实现信息资产的价值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