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铃木,这位享誉全球的环保先锋和著名科普主持人,近年来不断发出警示:我们与气候变化的斗争已进入一个关键转折点,甚至可以说是“已失败”。在2025年7月的一次iPolitics独家采访中,89岁的铃木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对当前全球气候现状的深度担忧和无奈。他指出,从科学、政治到经济,我们在人类历史可能最重要的议题上未能有效行动,导致气候危机急剧恶化,未来不可避免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长期主动倡导环境保护的人士,铃木的言论无疑敲响了沉重的警钟。铃木坦言,这场持续多年的全球气候斗争失败,归根结底是我们未能在叙事层面实现真正转变。法律、经济和政治这些管理人类行为的体系依旧沿用传统的增长模式和利益导向,完全忽视了对自然界基本法则和限制的尊重。
经济无止境的增长理念成为破坏生态平衡的推手,且财富极端集中和消费主义加剧资源耗竭,最终将人类推向了一个迫在眉睫的边缘。铃木指出,尽管国际社会在过去几十年因《巴黎协定》等多边协议而燃起希望,但关键政策和实践往往存在巨大矛盾和反复。他提及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上台后的表态与实际行动之间的反差,例如签署巴黎气候协议后却又支持建设大规模的管道项目,这揭示出政治决策的不一致性和利益冲突造成的进步阻碍。铃木认为,现行的政治体制深度脱节于自然法则,市场机制和经济增长等传统驱动力本身与气候保护目标存在根本性冲突。以市场手段为核心的气候政策很难奏效,因为经济体系追求的是不停增长,而地球资源有限,不容许无止境扩大。经济规模必须缩小,并实现全球财富和资源更加公平分配,才能避免灾难性的生态后果。
然而,这样的经济转型在现实政治中几乎难以实现,特别是在既得利益团体的强烈抵制下。铃木的语言中透露出深刻的失望与愤怒,他指出全球社会对超级富豪的崇拜体现了价值观的扭曲。财富的无边扩张与社会福祉脱节,成为今时今日环境问题难以解决的重要根源。历史上,美国等国家对学术科学的扶持曾带来巨大进步,但当前的价值重心转向金钱利益和资本的无限累积,使得科学环境保护的理念难以得到应有重视。环境政策的倒退和忽视,让铃木感到比任何时候都更危急。他将当前的政治环境与上世纪美国南北战争前的奴隶制对立做比喻,批评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在自然资源政策上的固执,使整个国家的生态未来被赌上。
对于公众的不够关注,铃木也有深刻的见解。他仍然相信信息透明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历史上人类曾在受到警示之后积极行动,但如今危机重重,全球很多国家的民意关注度已经下滑。1988年首届国际大气会议以来,人们已反复明确气候变化的严重威胁,但行动却停滞不前,造成气温升高超过安全门槛,跨越多个“行星边界”的生态临界点。瑞典科学家约翰·洛克斯特罗姆提出的“九大行星边界”理论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点,指出人类只在臭氧层保护上取得成功,其他七个边界已经突破,意味着生态系统处于极度危险状态。正是对这些科学数据的关注让铃木做出了“为时已晚”的沉重结论。他坦言这是自己第一次公开表达这种绝望感,但他强调,这并非彻底的放弃,而是呼吁大家务实面对现实,专注适应未来不可避免的环境冲击。
铃木提到,随着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洪水、干旱、地震等灾害日益频发和加剧,政府机构将无法应对迅速且大规模的紧急情况。芬兰政府的应急预案成为典范,提醒公民为未来的灾难做准备,包括社区自救、资源调配与邻里互助。面对可能的长时间停电、物资短缺甚至交通阻断,仅依赖政府援助将远远不够,社区需要建立自己的应急机制。铃木认为,未来社会的“生存单位”将转向本地社区,草根层面的集体力量和自治将成为保障居民安全的关键。适应与减缓并行,全社会尤其是普通居民必须着眼于现实、积极行动。虽然气候变化已进入不可逆阶段,且全球温升有望超过巴黎协定目标的三摄氏度,但人类不应完全放弃,也不能陷入绝望。
铃木强调,应立即转变叙事中心,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作为政治、经济制度设计的基础,重塑人类发展理念,尊重并回归生态本源,承认自然界的不可替代性和有限性。他呼吁社会各界反思经济增长崇拜和财富极端集中背后的种种问题,把焦点从短期利益拉回到长远生态安全上。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什么才是真正的“发展”和“成功”,不再把GDP数字或亿万富翁的财富作为骄傲的标志,而是以公平、环保和人类整体福祉为核心评价标准。大卫·铃木的言论虽然沉重,但它既是对现实的警醒,也为未来描绘了一条务实路径——放下无用的政治纷争,摒弃盲目的经济扩张,聚焦社区韧性建设和环境伦理的重塑。气候变化的“战败”并非终点,而是催促我们必须转变心态和行动模式的关键节点。唯有如此,才能保障地球的生态安全,确保人类文明的继续发展。
历史教训告诫我们,环境危机的前车之鉴不容忽视,行动刻不容缓,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为后代留下一片可持续的蓝天白云。未来虽然充满挑战,但仍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如今是我们的责任,也必将成为后人铭记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