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末,前美国第一夫人梅拉尼娅·特朗普(Melania Trump)正式发布了其自传《Melania》的有声书版本,最特别的是,这部有声书由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模拟其真实声音进行朗读。这一举措在出版界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被认为是AI技术在内容创作和媒体表达方面的一次大胆革新。梅拉尼娅通过其个人社交平台X(原推特)宣布:“我很荣幸为大家呈现《Melania——AI有声书》,全程采用人工智能合成的我的声音。让我们共同迎接出版的未来。”这段话生动表达了她对该项目的期待,也透露出其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态度。此次有声书的英文版时长约七小时,售价25美元,用户可在梅拉尼娅的官网直接购买。
此外,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印地语版本已经面世,而据技术团队ElevenLabs透露,更多语言版本正在紧锣密鼓开发中。自传整体回顾了梅拉尼娅从冷战时期南斯拉夫的童年生活,到与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的婚姻历程,其内容丰富并融合了个人视角与政治社会背景。这本书在2024年10月发行时,正值美国总统大选热潮,迅速聚焦媒体目光。梅拉尼娅的书中也涉及了女性权利的关键话题,她强调保证女性自主决定生育权的重要性,呼吁杜绝政府的干预和压力,表达了她对女性自由意志的支持。这次自传的AI有声书发布恰逢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热烈争议。近来,亚马逊旗下的有声书平台Audible发布声明,计划通过自身开发的端到端AI制作技术为部分作品配音,借助AI解决多语言传播的难题。
Audible认为,人工智能能够显著降低翻译和录音成本,促进有声书的普及与多样化。然而,这一决定也引起了不少作家、翻译者以及著名声音演员的担忧与反对。例如,畅销书《巧克力》的作者乔安妮·哈里斯认为,AI配音无视了有声书聆听所带来的文学享受,可能削弱听众对故事的情感共鸣。她担心这种技术会令文学作品变得冷冰冰,缺少人类朗读的温度和表达艺术。另一位声音演员克里斯汀·阿瑟顿指出,有声书的魅力恰恰来自于朗读者对情绪的掌控和诠释,比如声音中的裂痕、幽默的时机以及人物间的转换。无论是梅丽尔·斯特里普还是汤姆·汉克斯,他们的叙述为作品注入生命力,是单纯技术难以取代的艺术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梅拉尼娅本人和唐纳德·特朗普总统都对人工智能的双刃剑效应保持警惕。总统最近签署了一项名为《Take it Down法案》的两党法案,严厉打击未经同意使用AI生成的图像及“深度伪造”技术,这些技术已被用于报复性色情和虚假信息传播。梅拉尼娅在法案签署现场发言中指出,人工智能和社交媒体像“数字糖果”,虽然甜美诱人,却可能被武器化,用来操控信念、干扰情感,甚至造成严重后果。这体现出她对技术伦理及未来社会影响的关注。从产业角度看,AI合成有声书技术确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借助先进的声音克隆和语音合成算法,作者和出版商无需多次录音,就能快速生成高质量的多语言版本,有利于全球受众的覆盖和传播。
然而,技术的取代性和原创声音的稀缺性成为焦点议题。人类朗读者独特的情感把握和细腻表现力是AI目前难以完美模拟的。随着技术发展,业界可能找到人类和智能协同合作的新模式,将AI作为辅助工具,而非完全替代。未来,出版和有声书制作行业或将迎来一次全方位的革新。人工智能不仅能带来内容制作效率的提升,还能针对不同受众定制个性化朗读体验,甚至创造虚拟主持人或互动式有声读物。然而,版权保护、伦理规范和作者权益保障也需同步跟进。
梅拉尼娅·特朗普的AI有声书项目无疑成为了这一变革的里程碑。它不仅象征着名人自传与新兴技术的结合,也引发业界及公众对人工智能时代媒体传播方式的深刻思考。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读者和听众将拥有更多选择和更丰富的享受方式,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技术滥用带来的潜在风险。整体而言,AI配音有声书为传统出版带来了革新机遇,同时又挑战着人文关怀与表达艺术的底线。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唯有平衡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才能引领有声书和更广泛内容产业朝着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