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图书馆作为世界上最大和最具权威性的图书馆之一,收藏了大量独特且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献和藏品。其中,地理与地图部门拥有全球最大的珍稀地球仪收藏之一,这些地球仪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也反映了历史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交流。为保护这些宝贵藏品,国会图书馆的保护部门启动了一项重要项目,即珍稀地球仪的重新封装工程。该工程旨在改善现有的保护条件,提升工作人员的操作安全性,并优化储存空间的利用效率。过去,这些地球仪多由重型有机玻璃展示柜(即丙烯酸玻璃柜)保护,虽然可以直观展示地球仪,但存在重量过大难以搬动、材料可能释放有害气体对藏品造成潜在损害、体积庞大占用大量存储空间等诸多弊端。保护部门评估后决定采用档案级瓦楞纸板作为新型保护材料,替代此前的有机玻璃展示柜。
这种材料不仅质轻易搬运,而且无酸性气体释放,更符合长期文物保存的需求。更值得一提的是,档案级瓦楞纸板能够根据具体地球仪的尺寸和重量定制内部结构,配备缓冲材料确保地球仪稳固固定,有效防止震动和碰撞带来的损伤。整个封装包括三大部分:底座、托盘和盖子。首先技术人员精准测量地球仪的长、宽、高,结合缓冲空间的需求设计封装尺寸。底座经过精细的割切和折叠,采用热熔胶粘合固定,确保结构稳固。托盘专门设计承托地球仪底部,如遇较重型号,会额外采用蜂窝芯结构加固托盘强度,底部铺设聚乙烯泡沫垫以增加缓冲。
盖子则根据底座尺寸调整,以保证松紧适度,方便开启同时防止异物进入。经过安装缓冲材料后,地球仪被牢牢安放托盘中央,托盘固定在底座内部,封装密闭且安全。为方便管理和研究,工作人员还在封装外部粘贴了含有地球仪基本信息的标签及高清图片。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地球仪,还增加了定位提示的说明标签,确保取用时遵循正确方向,避免错误放置导致封装变形或损坏。此外,较小尺寸的地球仪包装制作采用自动箱体成型机,大大提升效率;不过对更大更复杂的地球仪,仍需人工细致制作以确保每个细节符合保护标准。截止文章发布时,该项目已成功替换了超过50个有机玻璃展示柜的封装,计划在2025年内全面完成所有珍贵地球仪的重新封装工作。
项目不仅显著降低了工作人员搬运时的风险,同时提高了藏品安全性。新封装材料杜绝了旧展示柜木质底座和胶黏剂释放的酸性气体对地球仪可能造成的腐蚀,延长了藏品的寿命。空间利用率的提高为图书馆释放了宝贵的存储资源,也方便研究人员更容易获得和近距离观察这些历史珍品。值得一提的是,国会图书馆收藏中众多罕见的地球仪中,包括1872年纽约Savage & Co.公司制作的电报地球仪。该地球仪由世界著名发明家塞缪尔·摩尔斯亲绘详尽的电报线路地图,具有极高的科学和历史研究价值。该电报地球仪直径31厘米,纸质贴片贴覆在纸浆和灰泥制成的球体表面,配有木质四脚支架支撑并可自转,整体高度达46厘米,宽度43厘米。
其原有的有机玻璃展示柜重达23公斤,不仅繁重难搬,还占据大量空间。通过重新封装,这样的文物变得更安全且便于管理。封装工程体现了文物保护技术创新的完美结合,不仅提升了展品的保存环境,更展示了专业保护工作对文化遗产传承不可替代的价值。工作人员通过精细测量、材料选择、结构设计、缓冲配置以及标签管理等环节,保证了封装既合理又科学,兼顾藏品安全和操作便利。近年来,随着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不断深化,类似的文物管理革新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档案级瓦楞纸板之所以备受青睐,归功于其优异的环保性能、良好的保护效果和低成本优势,为珍贵文物尤其是形态复杂、易损害的物件提供了理想的存储方案。
国会图书馆的这一项目,也为其他机构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通过改善保护环境,减少有害物质侵蚀,结合科学的操作程序,不仅延长了文物的物理寿命,更加深了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随着新封装投入使用,研究人员能更便捷地接触和研究这些地球仪,促进地理科学、历史、人文等多领域的学术发展。藏品的易获取性也激发了更多的创新教学与展示思路,推动了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当然,珍稀藏品的保护是一项持续的工作,未来国会图书馆将结合新技术与材料,不断优化封装和存储方案,确保文化遗产在时代变迁中焕发持久光彩。公众和专业人士对保护团队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和支持,也期待未来能见证更多保护创新,推动人类文明遗产的代代传承。
综观此次珍贵地球仪重新封装项目,从规划设计到执行完成,体现了国会图书馆对文物保护的高度责任感和专业精神。它不仅是一次技术工艺的突破,更彰显了公共文化机构对传承和保护世界文化财富的使命担当。随着封装项目的推进,这些历史地球仪将得到更好呵护,继续以其独有的方式讲述世界与时代的故事,启迪未来世代深入了解过去的辉煌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