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全球商业生态,成为驱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力量。作为全球重要经济体,欧盟也积极推动AI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同时致力于制定规范性法律来保障技术安全合规。然而,近期由超过60家欧洲企业及机构组成的欧盟AI冠军联盟公开呼吁,要求欧盟政府推迟《人工智能法案》(AI Act)的全面实施时间,以便企业有更多时间来适应法规和提升竞争能力。这一举措反映了欧盟企业在面对美国等地大型科技公司不受严格监管的现状下,试图寻求公平竞争环境的迫切需求。 从全球范围来看,亚马逊、谷歌、Meta、微软以及OpenAI等大型科技公司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资金支持,在AI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AI系统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及各类业务中,但其运作透明度不足、数据使用存在争议,监管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相比之下,众多欧洲科技企业由于技术积累时间较短且规模有限,加之面对严格法规带来的合规压力,发展步伐明显放缓。
正因如此,欧盟企业联盟强调暂停推动AI法规的实施,将有助于他们在完善内部风控体系、加快技术研发和商业推广方面争取宝贵时间。 法规本身旨在确保AI系统安全、透明、可追溯、无歧视且环保,规定风险等级匹配监管强度,比如全面禁止公共场所的实时人脸识别,强化高风险AI系统的数据治理和风险管理。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企业普遍反映法规执行难度大,合规成本高昂,可能对中小型企业尤其不利。欧盟AI冠军们认为,法规若过于严格且实施迅速,将导致创新步调受限,甚至引发“技术外流”风险,不利于欧洲保持全球竞争力。 法国AI企业Mistral于2025年推出“AI for Citizens”计划,旨在通过与政府及公共机构合作,利用AI技术改善公共服务。他们指出,人工智能的影响不仅深远,而且可能让各国和个人陷入由“遥远的庞然大物公司”掌控的闭门且不透明系统中。
此言隐含对美国大型科技巨头的批评,认为它们操纵AI生态系统的同时,欧洲本土企业缺乏足够时间和空间赶超与竞争。 鉴于AI技术涉猎广泛且潜在风险不容忽视,社会各界对于AI的监管问题意见不一。关注民权和社会公正的组织则担心延迟法规执行可能加剧AI系统中存在的偏见和不公平,甚至会催生新的滥用风险。以色列在巴以冲突期间利用AI进行监控和攻击,全球范围内AI助力传播虚假信息的情况屡见不鲜,也使得监管呼声更加高涨。欧洲社会普遍希冀通过严格监管打击潜在的风险行为,确保AI在合法、公平、透明的环境中发挥积极作用。 美国方面,近年来大型科技公司曾尝试推行AI监管暂停政策,寻求至少十年的州级法规空窗期,但遭到立法机构的拒绝,反映出政府在促进行业发展与防范潜在风险之间的权衡挑战。
如今轮到欧洲面对相似的抉择,如何确保在推动创新的同时保护社会公众利益成为政策制定者的核心难题。 在呼吁推迟法规实施的背景下,企业联盟特别强调对“大规模通用人工智能(GPAI)模型”以及高风险AI系统的监管需要更具创新导向与实施策略,避免繁琐复杂的监管流程阻碍技术进步。同时,他们建议结合更广泛的数字法规评估,实现多层面协调与资源整合,打造更加灵活且务实的法治环境。 该呼吁信内还提及,暂停监管将向全球投资者和创新者传递欧洲致力于提升简化监管和增强竞争力的坚定信号,从而吸引更多资本和技术人才进入欧盟市场,推动区域经济的活力和发展。 然而,反对方如Corporate Europe Observatory等组织认为,企业的诉求实质上是为大科技公司服务的游说策略,有“暂停、拖延、放松监管”的“老把戏”,会削弱本应保障公众权益的监管体系。他们警告说,AI滥用的风险已非遥远假设,而是现实存在,欧洲不能因为企业的商业利益而忽视规避潜在危害的责任。
从另一个维度看,法规的推迟也意味着公众需要更长时间面对可能不受严格限制的AI技术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和社会的风险。要在支持科技创新与保护社会安全之间达到合理平衡,或许需要更具包容性且多方参与的治理模式,摒弃简单的“放松”或“严格”二元对立。 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渗透至医疗、金融、交通、教育等各个关键领域,监管体系的完善和实施至关重要。欧盟作为全球领先的数字治理倡导者,其经验不仅影响区域内经济和社会,还将为全球AI治理提供范本。适时的法规调整、科学的风险评估以及高效的执行机制,必将推动欧洲AI产业升级与公平竞争,赋能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 总体来说,欧盟企业推动延期实施AI法规的呼吁揭示了当前AI产业监管与创新发展之间的矛盾与挑战。
确保法规既具备足够的约束力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又不过度拖累企业创新活力,考验着政策制定者的智慧和决断力。随着人工智能日益成为全球经济与社会的重要驱动力,欧洲如何平衡监管与创新,赢得全球竞争优势,将成为未来数年内各界密切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