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中,合作行为是维持群体稳定和繁荣的关键因素。许多学者长期关注人类为何能够与非亲缘个体建立复杂的合作关系,以及支撑这种合作的认知和情感机制。最新研究表明,从出生仅5天的新生儿开始,就已经展现出对亲社会互动的偏好,揭示了合作和社会评价能力极早期的萌芽。理解新生儿对亲社会行为的天然关注有助于揭示人类社会性和道德感如何发展,及其可能的进化根基。过去的研究发现,3个月左右的婴儿已经表现出对他人困境的关切,对公平分配有基础的期待,并能够区分帮助者和阻碍者。然而,这些婴儿经历了数月的社会接触,其亲社会偏好可能部分由学习驱动。
相比之下,5天大的新生儿经验极为有限,不太可能通过观察学习此类复杂的社会信息,因此其偏好更可能反映生物学上的先天倾向。近期发表在权威期刊《自然通讯》上的一项具有开创性的研究,设计了一系列视觉实验,向新生儿展示两种面向社会互动的简化动画场景:一类体现亲社会行为如接近或帮助,另一类展示反社会行为如回避或阻碍。通过测量新生儿的注视持续时间,研究人员发现新生儿明显更长时间地注视亲社会行为场景,而当动画中将交互对象替换成无行动能力的无生命物体时,这种偏好消失,表明新生儿对社会互动的敏感性而非单纯对运动特征的反应。该研究说明新生儿对他人间的社交行为具备基础辨识能力,能区分亲社会与反社会行动,并且倾向于关注前者。这种能力超出了简单的视觉偏好,显示出早期的社会评估机制。研究团队进一步指出,这些现象并非新生儿对自身所经历的互动(如被抱、喂养、照顾)形成的经验依赖,而更可能是一种内在的认知机制。
该机制或许根植于视觉系统某些专门处理社会信息的脑区,如后顶上回和体感区,能够感知动作的目标导向性和互动的社会含义。此外,新生动物模型如新生雏鸡,也显示出对社交互动的天生敏感和对攻击行为的回避,这种跨物种的发现支持了社会认知能力部分先天具备的观点。对新生儿亲社会偏好的理解,对当代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研究具有深远影响。首先,它支持了人类道德和合作行为具有生物进化基础的理论,意味着部分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可能植根于天然的认知架构中。其次,这一发现促使我们重新审视道德发展的起点,将目光投向生命的最初几天,而非数月或数年后的学习阶段。再次,从临床和教育视角看,了解这一先天机制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干预社会认知障碍,如自闭症谱系障碍。
新生儿对亲社会行为的天生关注必须被视为后续社会技能和道德判断学习的重要基础。这种早期倾向为婴儿与照顾者之间建立有效的互动与情感联系提供可能,同时也为日后复杂社会行为如公平、合作和惩罚的认知奠定基础。尽管亲社会偏好在新生儿中普遍存在,研究团队也指出目前尚无法完全排除这些偏好主要基于社会而非道德性质。换言之,新生儿可能仅对社会信息如行为的一致性和目标匹配敏感,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评判。因此,后续研究需要设计更精细的方法,区分社会认知和道德认知,探索新生儿是否真正理解行为的好坏或正义性。为了更全面揭示这一现象的机制,未来研究还有必要拓展样本多样性,包括不同文化和族裔背景的新生儿,确保发现的普遍性和普适性。
同时,结合神经影像技术,进一步探索大脑如何处理亲社会及反社会刺激,对理解人类社会认知的脑机制至关重要。新生儿对亲社会互动的天然关注彰显了人类作为高度社会性物种的本质。它不仅提醒我们合作是深植于人类自然本性的核心特质,也激励科研工作者继续挖掘早期社会认知的奥秘,促进更广泛的合作、理解与和谐共处。总之,从仅五天大的新生儿就能看出对亲社会行为的偏好,这一惊人发现为人类合作和道德的进化与发展提供了独特视角。它提示我们,人与人之间善意、帮助与协作的种子早已在初生之际悄然萌发,并为整个生命过程中复杂社会行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对新生儿社会认知的探究必将揭示更多人类独特社会能力的根源,推动教育、医学与社会科学的进步,为构建更加温暖与和谐的社会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