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特别是深度学习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度伪造技术(deepfake)逐渐兴起。该技术能够通过对视频、音频及图片等媒体内容进行高度仿真的篡改,制造出真假难辨的“数字替身”。虽然深度伪造在娱乐、影视和广告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但其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加密货币领域,由于市场高波动性和投资决策时效性要求,深度伪造技术已成为攻击者实施骗局的新利器,严重威胁投资者的资金安全。 加密市场的高速变化和投资者对于信息的强烈渴求,使得他们在接收到视频或语音消息时往往难以冷静辨别真伪。Halborn区块链安全公司的首席运营官大卫·施韦德指出,加密行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容易受到深度伪造攻击。
原因在于“决策时效性极为关键”,投资者经常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作出反应,缺乏充分的验证过程,从而直接导致被骗。 深度伪造技术主要通过深度学习AI算法训练模型,综合大量真实素材,精确模拟目标人物的面部、语音和肢体动作。OpenZeppelin技术撰稿人弗拉德·埃斯图普强调,诈骗者会利用这种技术伪造知名人物的视频或音频,借助名人效应欺骗用户。例如,2022年11月,曾有诈骗分子使用前FTX首席执行官山姆·班克曼-弗里德(Sam Bankman-Fried)的老采访片段,并结合声纹模拟技术,发布一段假视频,引导用户访问钓鱼网站,谎称可以“加倍你的加密货币”,骗取资金。 这类骗局往往借助受害者对名人的信任,配合其激烈的市场情绪,引发投资者恐慌操作。施韦德举例指出,一旦一段假视频宣称知名交易所创始人CZ(赵长鹏)发布“即将暂停提现”的消息,投资者会不假思索地进行紧急动作,而忘记重新确认消息真实性,结果因此掉进陷阱。
尽管深度伪造技术发展迅猛,但目前仍未达到“与真实无异”的水平。埃斯图普表示,依然存在一些细节可以用来辨别真伪。这意味着,投资者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快速甄别,避免盲目相信虚假信息。 最直观的鉴别方法之一,是观察视频主体的眼睛。施韦德指出,深度伪造技术需要从网络图片中提取素材,一般素材中人物的眼睛多是睁开的,因此在合成为视频时,眨眼动作往往是AI模拟生成的,显得不够自然。另外,眨眼的频率和节奏有时会异常,甚至出现眼睛突然僵硬不动或者眨眼过于生硬的情况。
除了眼睛动作,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嘴唇的同步度、头部微小晃动等细节也能成为鉴别依据。例如,声音与嘴型的匹配度不足,或背景光影不协调,可能都是深度伪造的信号。投资者在面对重要视频消息时,应保持谨慎,避免轻信表面现象。 最为实用和有效的防护措施,是采用提问法。施韦德建议,投资者可以关注一些只有真实人物知晓的细节问题,如“上次我们共进午餐的餐厅名称”,通过实时互动检验对方的真实性。因为现有技术尚难以模拟复杂的即兴对答和个性化信息。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多款反深度伪造软件,利用算法分析视频中的异常信号,对潜在深度伪造内容进行标记。投资者可借助这些工具作为辅助手段,提升辨识能力。尽管如此,这些技术仍处于不断完善阶段,无法取代投资者自身的警觉和判断。 “如果某件事情听起来好得令人难以置信,那它很可能就是假的。”这是埃斯图普提出的传统但重要的建议。诈骗者惯用虚假承诺、夸大收益的手法,诱使用户上钩,因此守住理性和怀疑态度是预防骗局的关键所在。
2022年,Binance(币安)首席通讯官帕特里克·希尔曼亲身经历过深度伪造骗局。骗子利用他多年来接受的新闻采访和电视露面素材,制作了一段假视频,甚至成功骗过了几位高度聪明的加密从业者。希尔曼直到收到一些陌生消息,询问他关于代币上线币安的建议时,才警觉到骗局的存在。这起事件提醒我们,哪怕是信息透明度高且行业资深人物,同样可能成为深度伪造骗局的目标。 面对日益严重的区块链安全威胁,安全服务商SlowMist统计到,2022年共发生303起区块链安全事件,其中超过三成归因于网络钓鱼、骗局及资金抽逃等传统诈骗手法结合深度伪造等技术,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新趋势。投资者在享受数字资产带来的便捷和高收益时,也必须同步提升警觉性和防范技能。
综合行业专家的见解和案例经验,以下几点要素可作为快速识别深度伪造加密骗局的行动指南。保持冷静,勿被紧急信息牵动情绪;关注视频细节,尤其是眼睛眨动和表情自然度;通过质疑和核实,寻求沟通验证的可能;使用可信的反深度伪造工具辅佐辨识;坚持理性原则,拒绝天上掉馅饼的诱惑;持续关注正规渠道与官方公告,避免轻信社交媒体和未验证账户信息。 未来,随着区块链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和监管的不断完善,预计深度伪造骗局会受到更多遏制。与此同时,行业内的教育和宣传也将发挥重要作用,提高全民防骗意识,打造更加安全的加密投资环境。投资者唯有以知识武装头脑,才能在信息爆炸和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守护好自身权益。 总而言之,深度伪造作为一项前沿科技,在加密货币领域既带来创新的便利,也引发了严重的安全挑战。
广大投资者必须时刻保持警醒,学会识别和应对深度伪造,结合专家建议和技术手段防范风险。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理性投资,避免落入诈骗陷阱,保障数字财富的安全与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