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信息流通迅速,多元观点交织,使得人们在面对意见分歧时常陷入迷茫:到底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停止倾听对手的观点,坚定自己的立场?“敌人”的论点究竟该被认真考量还是果断摒弃?这是一个不仅关乎理性思辨,也关系到心理素养和认知判断的复杂问题。首先,我们需明确,何谓“敌人”的观点。这里的“敌人”并不一定是个人层面的仇视对象,而是指那些与自身观点发生冲突、甚至对其发起质疑的人所持有的看法。面对这些观点,我们理应以尊重和开放的态度,鼓励理性的讨论,而非盲目拒绝或敌视。理性思考的核心在于不固守偏见,愿意检验自己的信念是否建立在坚实的证据基础之上。尽管如此,我们现实中必须面对一个事实:并非所有观点都值得同等的时间和精力去倾听。
有些观点基于错误信息、逻辑谬误或被伪科学支撑,它们的辩护者常常忽略事实、曲解数据,甚至以情绪化的言辞误导受众。举例来说,平面说、气候变化否认、反疫苗运动等,已被科学界广泛证实其观点缺乏可信依据。在这种情况下,继续长时间尝试理解和评估反智论点,既耗费资源,也会削弱我们对更严肃问题的关注力。但如何界定一项观点是否值得深入研究,或者何时可以理性“止耳”呢?这涉及对“证据”的辨别能力和对“智识权威”的判断。所谓“智识权威”,并非盲目崇拜某些权威个人,而是在特定领域内具有深入研究和丰富实证经验的专家学者。追求知识时,尤其在复杂社会议题和科学问题上,识别并参考这些权威的共识,对于避免误入歧途至关重要。
有研究指出,全球科学家中对于气候变化真实性的共识率高达90%以上,这种高度共识便是判断某议题正确立场的重要依据。因此,当对立观点明显与主流专家结论相冲突时,我们有理由对其持怀疑态度,甚至无需花费过多心思去反驳。另一方面,很多政治、伦理、哲学等议题,没有绝对的真理或权威共识,存在广泛且合理的不同见解。在这些领域,继续倾听对立意见,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观念,是理性思辨者应有的态度。譬如关于生育权、教育政策或经济学政策的讨论,双方常常都有充足的理论支持和实证分析,这时候保持开放心态推动建设性对话,远胜于早早关闭交流的大门。此外,我们也应警惕自己的心理偏差。
人类天生容易陷入“确认偏误”,即倾向于搜寻和相信那些支持自己原有观点的信息,而忽视或轻视相反证据。这种偏见若不加以控制,容易导致认知封闭,最终陷入群体极化的困境。也就是说,即便是假定“敌人”的某些论点具备一定道理,我们的大脑可能也会拒绝吸收,从而削弱判断力。因此,理性的智慧之一便是懂得在何时坚持己见,何时调整立场。这里就涉及“何时停听”的策略——当对方的观点反复出现逻辑漏洞、缺乏事实支持、或者被专家共识明确驳斥时,可以选择停止聆听,将精力转向更值得深究的问题。相反,在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对方观点有合理成分时,则应作出适当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停听并非毫无条件的“封锁”或“排斥”,而是主动过滤信息、合理安排注意力资源的一种必要行为。无效的信息喧哗会干扰理智,甚至导致精神疲惫。学会“判别性忽视”,并非放弃思考,而是明智保护自己思维环境的体现。同时面对突发事件或快速变化的知识领域,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公共卫生,我们应更加谨慎。因为科学本身不断进步和修正,所谓共识也可能随时更新。在这些领域,即使现阶段专家普遍认同某种观点,也不应完全关闭思想;保持适度疑问、关注最新研究动态,是避免陷入僵化思维的良方。
社会文化因素亦不可忽视。许多群体因意识形态、身份认同等因素,对某些议题有坚决看法,这导致辩论中往往热情激昂且难以说服对方。此时,继续“聆听”对方观点,真正理解其情感和价值观的来源,可能比纯理论的辩论更重要。换言之,某些情况下“停听”或许是理性的选择,但“换个方式倾听”则能带来更多意义。总而言之,停止倾听对手观点的时机,取决于我们对该观点的真实性、合理性、证据支撑以及专家共识的判断。当面对明显缺乏科学依据或反复无效辩论时,可以果断“止耳”;而在无共识、争议尚存、或深入探讨促进理解的情境中,则宜持续开放耳朵。
作为现代社会的理性公民,我们应培养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避免陷入确认偏误和盲目信仰,不断调整认知框架。同时也须尊重他人的观点意识形态,努力在对话中寻找共识与理解的可能。只有在这样的智慧平衡之间,我们才能真正掌握何时该听,何时该停听,迈向更全面且理性的思考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