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非同质化代币(NFT)在全球引起巨大关注,成为数字艺术、收藏品及虚拟资产的重要载体。然而,中国政府对传统加密货币和公链相关NFT持严格限制态度,禁止本土市场使用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货币进行交易,禁止各类加密货币的流通和投机行为,旨在防控金融风险并维护社会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依托自身国家战略,选择通过国家主导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尝试构建一套既符合中国法律法规,又能推动数字资产创新发展的全新生态体系。中国区块链服务网络(BSN)应运而生,成为这一新生态的核心支撑。BSN由国家信息中心牵头,联合国内多家国有大型企业如红岸科技、中国移动、中国银联等共同打造,定位为面向非加密货币行业的全球区块链基础设施,旨在帮助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与此同时,BSN创造了基于分布式数字证书(BSN-DDC)的机制,成为中国版的“合规NFT”。
与国际上基于去中心化公链且允许匿名参与者操作的NFT不同,BSN-DDC基于“许可链”架构,所有参与节点和用户身份都需实名认证,确保符合中国法律的监管要求。BSN-DDC平台通过对以太坊、Cosmos、EOS等主流公链的“分叉”,搭建开放许可链,实现生态互通的同时保障合规性和内容审查。同时,BSN-DDC不仅限于数字艺术作品的认证和交易,更被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商品溯源及身份验证等领域,赋能更多实体经济走向数字化。中国的头部科技巨头腾讯、阿里巴巴及京东也积极参与布局各自的数字资产平台,推出多样化的数字收藏品。不同于国外NFT市场上的投机炒作,中国平台一般禁止二级市场倒卖,防止过度投机行为,强调数字资产背后的文化价值与收藏意义。例如蚂蚁集团旗下的京腾Topnod平台与全国各地博物馆合作,数字化历史文物并通过数字藏品形式让公众进行收藏和传播;腾讯的欢核平台则涵盖文化艺术、汽车品牌、消费品乃至公益项目,为用户提供线上虚拟展览三维空间体验,强化数字藏品的互动感和展示功能。
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为这一生态注入了重要的支付基础,截至2022年1月,已有超过五分之一的中国公民开始使用数字货币,逐步推动资金流通数字化,也为数字资产交易提供便利渠道。此外,中国NFT市场中较为自由的NFTCN平台为独立艺术家提供了开放展示与交易的空间,支持基于以太坊侧链的二级交易,同时仍须符合监管政策。不过,对外资平台或公司来说,进入中国数字资产市场意味着必须严守国家审查制度和内容合规底线,避免敏感信息传播。BSN-DDC体系为艺术家和设计师开辟了合规经营的新路径,也为数字经济注入更为稳健的发展动能,但伴随而来的审查和管控也使其在国际加密社区引发争议。面对全球NFT市场的繁花似锦,中国通过政策与技术手段不依赖加密货币,打造了以国家意志为核心的数字资产生态,平衡创新活力与监管需求,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彰显了其在数字经济新时代的独特路径。未来,随着技术不断升级以及数字资产应用场景的多元化,BSN-DDC和各类数字藏品平台有望成为连接文化传承和现代科技的桥梁,助力中国数字艺术市场迈向成熟与国际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