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比特币作为数字资产的代表,逐渐被全球诸多企业视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将部分现金储备转向比特币,力图利用其潜在的价值增长和对通胀的对冲功能。这一风潮尤其自2020年以来显著加速,源起于如Strategy等美国软件公司率先将比特币纳入企业资产配置,吸引其他企业纷纷效仿。在2025年中期,全球已有超过220家上市公司持有累计约592,100枚比特币,估值约为600亿美元。这使得部分企业的股票价格与比特币价格紧密挂钩,形成所谓的“比特币代理股”,为投资者提供一种间接参与加密货币牛市的路径。企业选择持有比特币,既希望借助市场上涨提升资产价值,也旨在吸引寻求数字资产敞口的投资者。
部分企业管理层更将比特币形容为“数字黄金”,强调其作为长期价值储藏手段的潜力。比特币支持者普遍认为,相较于现金,其抗通胀能力更强,有望在长期内保值增值。然而,VanEck作为全球知名的资产管理机构,在2025年6月发出警示,强调企业过度依赖比特币可能导致资本侵蚀。VanEck数字资产研究主管Matthew Sigel指出,许多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承担债务来筹集资金购入比特币,当企业股价高于其净资产价值时(净资产价值即公司资产减去负债后的账面价值),股权发行能够带来净资产的扩大,进而利好现有股东。但这一融资模型的可持续性极强依赖于股价持续保持高位。一旦股价回落至净资产价值或附近,新增股权发行则可能稀释股东权益,从而导致企业价值缩水,即资本侵蚀的局面。
VanEck用Semler Scientific为典型案例说明了这一风险。作为一家美国医疗科技公司,Semler在采用比特币主导的财务战略后,其股票最初经历急速上涨,但随后即便比特币价格攀升,公司的股价却大幅下跌超过45%。此时,公司市值已低于其持有比特币价值,体现市场对企业资产的严重低估。此种现象揭示了比特币价格波动对企业整体稳定性的深刻影响。资本市场若持续对企业持保守或悲观态度,低于资产净值的股价不仅阻碍企业通过股权融资获得资金,还可能侵蚀投资者信心,进而拖累企业的未来发展与拓展计划。比特币的价格波动剧烈,甚至可能发生极端暴跌,这是许多企业在制定比特币财务策略时所忽视的科学与行为金融风险。
行为金融学研究显示,过度自信和群体行为往往促使企业高估比特币的收益潜力,忽略其波动风险。损失规避心理又使得企业在资产表现不佳时不愿及时割肉清仓,导致更大损失。此外,科学模型指出,比特币价格遵循“肥尾”分布,即极端价格崩盘并非罕见的异常事件,而是具有统计上显著概率的现象。这种属性意味着依赖大量比特币作为财务基础的企业,将不可避免地面对加密资产领域的系统性风险。Grayscale比特币信托(GBTC)曾长期以高于净资产价值的溢价交易,吸引大量投资者,但随着2022至2023年熊市爆发,该信托的溢价迅速消失并转为折价。部分投资者因此惨遭损失,即使比特币市场价格波动幅度有限,其投资价值却受限于信托缺乏赎回机制。
这样的结构性缺陷警示企业,持有大量比特币资产而无法灵活变现的财务策略存在严重隐患。此外,区块链生态的系统风险,包括智能合约强制清算、代币间复杂依赖关系及中心化交易所失败等,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造成价格剧烈波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形成冲击。历史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给企业应对风险敲响了警钟。彼时,金融机构普遍利用高杠杆追求高速扩张,过度依赖复杂金融工具,如次贷及信用违约掉期(CDS),当市场下跌时迅速陷入流动性危机和破产边缘。VanEck强调,比特币财务企业若过度仓位并借助股权或债务融资杠杆,其潜在风险与当年金融机构有诸多相似之处。当比特币价格急剧下跌时,企业可能无法通过股权融资或债务再融资缓解资金压力,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
在极端情况下,这可能引发企业破产甚至连锁市场动荡。面对诸多不确定性与风险,VanEck建议,比特币财务公司应采取务实审慎的管理策略。例如,当企业股价连续多日低于净资产价值95%时,应中止新股发行,防止稀释现有股东权益。若股价表现持续疲软,公司可考虑回购股票以降低净资产折价,集中股权结构。此外,企业应及时评估并调整比特币战略,必要时通过合并、剥离或转型摆脱依赖单一加密资产模型。激励机制设计也需优化,确保管理层薪酬与每股价值挂钩,而非单纯追求比特币持有量。
只有建立成熟的风险防范和应急机制,企业才能降低资本侵蚀风险,保障股东利益。总的来说,比特币作为数字时代的创新财务工具,既为企业带来潜在利润空间,也隐藏着高波动、高不确定性的风险。VanEck的警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深刻的市场观察与历史经验。未来,企业应结合科学数据和行为金融理论,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反复检验财务模型和市场假设。唯有如此,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加密货币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金融稳健与创新发展的平衡。无论控有多少比特币,真正关键的是企业在下一轮市场震荡后,仍能保持坚实的基本面和资金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