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民粹主义政党在欧洲各国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迅速增长,已从过去的边缘角色发展为主要政治力量之一。它们通过激烈的反精英言论,声称自己是代表“真正人民意志”的唯一政党,挑战现有民主制度的运行方式。这类政党的兴起带来了深刻的政治变革,同时也引发了政府稳定性的显著波动。由巴塞尔大学索菲·苏达(Sophie Suda)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领导的一项研究,深入考察了包含民粹主义政党的政府为何更容易早期解体,以及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研究选取了1990年至2021年间,涵盖西欧、中欧和东欧26个国家共368届政府的案例,系统分析了政府解散的时机与背景。研究成果刊载于《议会事务》(Parliamentary Affairs)杂志,结果令人深思。
传统观点多认为,民粹主义政府之所以易于解体,大多源自其极端的政治主张及激烈的意识形态对抗。然而,苏达教授的团队发现,真正影响政府稳定性的,并非意识形态的激进程度,而是民粹主义政党在政治文化和组织方式上的特殊性。通常,民粹主义政党内部民主程度较低,权力高度集中于少数核心领导团体。这种结构使得战略决策更具激进性,且难以通过协调与妥协达成共识。此外,这些政党在政策立场上持坚决对立态度,反对多样性及现有体制,倾向于系统性颠覆。这种风格和结构性差异极大妨碍了与其他政党的合作,导致联合政府产生更高的不稳定风险。
统计数据显示,包含民粹主义政党的联盟政府提前解体的概率比无民粹主义参与的政府高出60%至65%。这一结论跨越了不同地区和政治背景,广泛适用于研究期间大多数欧洲国家。令人感兴趣的是,尽管东欧地区政治体系相对碎片化,民粹主义政党作为合作伙伴的接受度更高,但政府的不稳定性亦更为普遍。相较之下,西欧国家虽然党派系统较为稳固,对民粹主义的容忍度较低,但民粹主义引发的政治紧张却更为明显。研究还指出,民粹主义政党参与政府管理时,往往促进自身从边缘政治势力向权力核心的转变。由于部分小党派期望借助民粹主义势力获取政治话语权,他们不惜参与充满矛盾的联盟,从而间接推动了政局更频繁的动荡。
苏达教授强调,民粹主义作为政府早期解散的重要解释因素,其影响力独立于经济危机等其他外部冲击因素,说明民粹主义本质上具有持续破坏政府稳定性的特征。当前全球范围内民粹主义浪潮的持续涌现,使得理解其政治风格对民主治理的冲击变得尤为重要。研究结果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启示:提高政府合作的稳定性,不应仅关注民粹主义政党的意识形态分歧,更需审视其组织结构和政治文化的根本差异。加强政党内部民主,促进多元包容,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或许是缓解联盟政府不稳的关键所在。随着社会对政治极化和体制信任危机的复杂态势逐渐加深,学界和政策层面亟需更多针对民粹主义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期构建更为稳固、包容的民主治理架构。通过剖析民粹主义参与政府的微观政治运作方式,我们能更全面理解当代政治格局的变迁,为各国应对政治分裂和治理挑战提供科学依据。
总的来说,民粹主义政党因其独特的政治风格和组织结构,令与其合作的政府更易陷入不稳定和提前解散的境地。未来,如何平衡民粹主义力量与民主制度的稳定运行,将成为欧洲乃至全球政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