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美联储都会对美国主要大型银行进行压力测试,这是评估金融体系稳健性的重要手段。2025年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所有被测试的22家大型银行均通过了考核,能够在模拟的经济逆境中保持资本充足和持续经营能力。然而,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压力测试明显不如以往严苛,引起了金融界和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压力测试的核心目的是评估银行在极端但可能发生的经济环境下的抵御能力,通过模拟失业率上升、经济萎缩、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等负面情况,来测算银行潜在的信贷损失及资本流失情况。2025年,美联储设定的情景显示失业率上升幅度较去年减缓,经济收缩的力度和房地产市场的跌幅均显著缩小,反映出全球经济形势的趋弱以及政策制定者对风险的重新评估。 此次压力测试中,银行理论上需要吸收约5500亿美元的损失,但仍保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显示银行整体风险抵御能力较强。
美联储副主席Michelle Bowman表示,大型银行依然保持良好的资本状况和弹性,能够应对多种严峻的金融环境。然而,测试标准的放宽并非意味着风险不存在,反而更值得引起深思。 美联储之所以降低测试的严格程度,主要是基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现实,同时考虑到前几年压力测试过程中出现的“结果波动性”,这些波动未必完全反映银行实际风险,这促使监管机构计划吸纳更多公众与行业的反馈,以优化未来的测试设计。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压力测试并未涵盖对银行持有的私募股权资产的重度考核,理由是此类资产多数为长期持有,不适合在短期压力测试中被强制折价。此外,私人信贷市场这一迅速扩展的资产类别,同样未纳入主测试范围,尽管其规模已经达到两万亿美元,有研究机构提示该领域在严重不利情景下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这一缺失引发了分析师对当前压力测试覆盖面和深度的质疑,认为监管仍需加强对新兴金融资产的监控。
美联储独立进行的“探索性分析”认为大型银行对私募信贷的承担尚在可控范围内,但这种分析并未纳入正式压力测试的定量结果,因而其权威性和说服力有限。金融市场参与者普遍期望未来压力测试能够更全面地反映银行面临的多维度风险,包括新兴资产类别和复杂金融工具的动态变化。 从大局来看,2025年压力测试结果虽然显示大型银行当前韧性十足,但考虑到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环境持续不确定,金融机构仍需持续加强风险管理和资本规划。近年来金融科技创新加速、信贷结构多样化以及非传统信贷市场快速扩容,都对监管提出了更高挑战。美联储未来如何调整测试模型,更准确反映银行风险状况,是业内关注焦点。 此外,压力测试结果也对公众和投资者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银行通过测试体现出的稳健形象有助于提升信心,稳定金融市场预期,有利于金融体系的长远健康发展。然而,监管透明度和测试方法的科学性,将直接决定压力测试的公信力和效果。鉴于过去几轮测试中出现的波动和争议,增强方法论的合理性和适应性已成为必须。 未来,美联储可能会引入更多情景分析维度和动态调整机制,对银行资本弹性、流动性风险及非传统资产敞口进行更深层检测。此外,随着私人信贷等资产对银行资本的潜在影响日益凸显,监管机构或将加快将此类新兴风险因素纳入压力测试核心框架的步伐。 总的来说,2025年美联储压力测试的顺利通过彰显了美国大型银行体系的基本稳健性,但是测试标准的放宽也提醒市场不能掉以轻心。
银行自身需要持续强化内部风险管理能力,同时监管部门需不断完善测试机制,保持监管前瞻性和有效性,确保金融体系在未来更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稳定运作。 金融市场参与者应关注压力测试背后的制度设计变化,理解其对银行风险控制和资本战略的影响,同时密切跟踪监管动态,以应对潜在金融风险和把握投资机会。只有在风险与监管的不断互动中,银行业才能实现持续稳健增长,为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健运行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