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大学校园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被广泛推崇,许多教授也将其作为个人教学风格的标签。然而,表面上的“学生优先”,却往往掩盖了背后的自我中心与责任缺失。所谓的“酷教授”形象——那些披着文身,穿着休闲,言辞中频频表现与学生共情,反对传统权威的教师——虽然看似拉近了师生距离,却令人深思:这样的课堂真的为学生带来了成长和进步吗? “酷教授”们通常不喜欢扮演权威角色,害怕做课堂上的“坏人”,害怕面对学生的不满和反抗,于是他们宁愿通过装扮成朋友甚至伙伴,用“无等级”的教学氛围去掩饰自己对教学职责的回避。这样的教授强调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拒绝分数的严格评判,以及放弃严格的作业与时间限制。他们渴望被学生喜爱,害怕成为学生批评的对象,甚至利用流行文化和亲和的语言掩盖教学中的漏洞和懈怠。但遗憾的是,这种对权威的逃避与美化,往往剥夺了学生真正需要的学业引导和严谨训练。
在教育中,权威并非压迫的代名词,而是知识传递和能力评估必不可少的元素。学生踏入课堂,期待有人能够带领他们发现未知领域,挑战思维极限。教授的职责不仅是分享知识,更是承担起指导和评判的责任,帮助学生辨别真伪,识别优劣。在这一过程中,师者必然会成为在知识上的引领者、在学习标准上的守护者。逃避这一点,便是对学生的放弃,更是对教育职责的背离。 “酷教授”们常常以“教学平等”、“反等级制度”为旗号,将教室视为朋友聚会或者社团讨论场所,却忽视教育本质的特殊性。
课堂不是政治集会,亦非社交宴会,它是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场所。在这里,教授需要以专业态度和坚实的学识做出合理判断,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潜力。当教授怀疑、批评甚至指出学生的不足时,学生虽然可能短暂不悦,但这恰恰是成长的重要推动力。 此外,真正的教学工作并不华丽,更多的时候是重复、耐心、耐力和细致——这是“酷教授”体系难以承受的枯燥之处。批改论文时的逐字斟酌,设计连贯且层层递进的课程大纲,为学生反复讲解难点,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大多数人能跟上进度……这才是教师的日常。相比之下,“酷教授”们更倾向于用表演性的亲和、曖昧的课堂规则和模糊的评价标准,将教学简化成“氛围营造”,其实最终的教学质量却大打折扣。
这一现象的产生,部分源于高校内部对教师自由度的过度放纵,使得一些所谓“革新者”借口“教师自主权”行懈怠之实,并通过社交媒体放大自己的“叛逆”形象。令人遗憾的是,学生成为了这一自我展示秀的“牺牲品”,他们被剥夺了清晰的学习路径和公正的成绩反馈。更糟糕的是,这种教学风格还隐藏了真正的权力结构,模糊了师生之间应有的责任和权利划分,极大阻碍了学生抗议和维权的渠道,从而使教学环境变得更加混乱和不透明。 面对这一趋势,许多真正热爱教学的教师选择忍受短期的“不受欢迎”而坚持严要求。他们明白,只有在要求高标准、及时反馈和诚实批评的课堂环境中,学生才有机会获得真正的成长。对学生来说,老师不是简单的同伴,而是引路人、监督者,更是成长路上的助力和挑战者。
放弃严谨和责任,只为了成为“受欢迎”的“酷教授”,无异于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满足自我虚荣。 此外,有的学生并不会被“酷教授”的“亲近”所打动。尽管他们礼貌地配合表演,却在内心对这种表面的“平等”感到失望和困惑。学生希望能被严格对待,得到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训练和指导。只有受到挑战和批评,他们才能清楚自身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而那些没有分数区分、没有标准约束,包容所有表现、以溺爱的态度对待学习的“课堂”,注定难以培养出扎实的学科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仅如此,这种教学观念还隐含着一种对学生能力和韧性的低估和偏见。它假设学生无法承受批评和挑战,因此采取过度宽容和称赞的方式,结果反而阻碍了学生的成长,削弱了他们未来面对真实世界竞争和挫折的准备。这种软弱的教学态度不仅不利于个体发展,更可能危害整个教育体制的健康,淡化大学作为知识殿堂应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酷教授”现象的背后,是一场持久的教育理念之争。一方面是反对旧有等级和权威,追求师生平等交流的理想;另一方面是承认知识传授必须有专业引导和标准把关的现实。两者的冲突源于对教育本质认识的不同,但放任随意与缺乏管控的“学生优先”课堂,最终只能是自欺欺人。
面对这一切,教育界需要更多被称为“真教师”的存在。他们不计较短期的“人气”,勇于担当学术和育人的责任,敢于在课堂上指出不足,敢于给出鞭策与严苛的评价。尽管这往往使他们在学生间不那么受欢迎,但正是这些教师,带来了学生们真正的进步和启发。他们尊重学生的成长潜力,也尊重教育的严肃使命。 教育不应沦为一场求关注的表演,更不能因个别教师的自我表现欲而忽视学生的切实需求。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意味着将学生的学业进步和人格发展置于首位,而非满足教师的虚荣和安逸。
尊重学生,首先应尊重作为教师的专业权威和教育责任。只有如此,教育才能回归本质,培养出有思想、有能力的社会成员。 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抵制“酷教授”式的虚假“平等”,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和权威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学生权益的关键。教师应以身作则,坦诚面对教学中的挑战与不易,甘愿做那个偶尔不讨喜、却推动学生不断前行的“坏人”。学生终将明白,真正的关心不是一味表扬和纵容,而是坦诚严厉的指引与鞭策。敢于不酷,才是真正的酷;敢于担当,才是最值得尊敬的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