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等前体气体排放大幅度下降,导致大气中的硫酸盐气溶胶浓度减少。这种清洁空气的行动为改善公共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积极影响,但同时,研究表明这一变化可能对全球气温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加速影响。气溶胶作为大气中的悬浮微粒,能够反射太阳辐射,发挥“遮荫”效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温室气体引起的升温。东亚地区气溶胶的净减排意味着反射阳光的能力降低,地球表面接收的太阳能增加,从而推动了全球气温的迅速上升。 基于多模态地球系统模型的最新一套模拟实验,研究人员通过Regional Aerosol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RAMIP)项目,系统评估了东亚气溶胶排放变化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自2010年起,东亚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大约减少了75%,对应的全球年平均温度上涨幅度约为0.07摄氏度,这一幅度成为全球变暖加速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该增温效应不仅在东亚及其周边区域最为明显,也波及北太平洋和北美,甚至对北极温室效应有着显著贡献。 这种温度变化具有季节性特征,在夏季和冬季尤为明显。夏季主要在中国东部和北部出现高达1摄氏度的显著升温,冬季则波及北极和北美西海岸,表明远距离传输的气溶胶变化能够通过辐射和大气环流过程影响远端地区的气候。与此同时,降水模式也发生了相应调整,东亚东岸夏季降水量增加,北太平洋风暴带降水有所上升,域内水循环加快,揭示气溶胶变化对水文过程的敏感影响。 从能量平衡视角来看,气溶胶减排导致地表接受更多短波辐射,导致地球辐射平衡顶部(TOA)出现正的能量不平衡。卫星观测数据显示,2001年至2023年间,北太平洋特定区域TOA辐射吸收增强,这与东亚气溶胶减少造成的辐射变化模式高度一致。
模型结果指出,这种辐射不平衡主要源于直接气溶胶吸收和气溶胶-云相互作用的减少,尤其是在北太平洋东部广泛存在的低层积云区,这一地区的云反射能力下降进一步放大了地表太阳辐射量。 事实上,东亚气溶胶减排引发的气候效应体现了污染清理行动的复杂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减少气溶胶显著改善了空气质量,降低了由细颗粒物引起的疾病负担,提升公众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减少气溶胶遮荫作用,使得温室气体驱动的变暖敞开了“掩盖”,加快了气候系统的升温速度。这一现象揭示了空气污染治理与气候变化目标之间的内在矛盾,呼吁在制定政策时综合权衡空气质量改善和气候影响。 东亚气溶胶清理对未来气候态势的影响仍存在不确定性。虽然当前的研究模拟已经充分考虑了多个模型和大量集合模拟的内在不确定性,但气溶胶与云的复杂相互作用仍是气候敏感性研究中的主要挑战之一。
未来随着污染物排放的持续下降,气溶胶在全球辐射平衡中的作用将逐渐减弱,温室气体引起的增温效应可能更加明显,加速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东亚气溶胶减排导致的北太平洋和北美地域的气温升高,也会带来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海洋温度异常升高可能增强海洋热浪和风暴,通过改变大气环流对全球气候格局产生连锁反应。各国需加强跨区域气候监测与合作,深入研究气溶胶变化对海气系统和极端气候的影响机制,提升应对和适应能力。 在全球背景下,除了东亚气溶胶变化之外,其他因素如甲烷浓度的上升和国际航运硫排放的减少也在发挥作用,但东亚地区的贡献在量级和持续性方面尤为显著。甲烷浓度虽然在近年有波动,但总体增速与过去几十年相当,影响较为稳定。
而国际航运硫排放自2020年减排尽管显著,却发生时间较晚,其对2020年代初期气温变化的贡献有限。 鉴于东亚持续减少排放带来的气溶胶降低效应未来将减弱,全球变暖增速或将出现新的变化模式。政策制定者和科学家需共同关注气溶胶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影响,推动综合性的减排策略,兼顾空气质量和气候变暖,应对复杂且动态变化的地球系统。 综上所述,东亚地区气溶胶清理行动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近年来全球变暖加速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高解析度多模型集合模拟和卫星观测的结合分析,我们得以窥见污染治理与气候变化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理解和应对这些相互作用将为未来的气候预测和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科学支撑,引领全球迈向可持续发展与气候稳定的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