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犯罪学家曼努埃尔·艾斯纳(Manuel Eisner)领导的“中世纪谋杀地图”项目,近年来通过高科技数字工具,成功破解了一宗发生于14世纪伦敦的著名谋杀案。这个项目以伦敦、约克和牛津的中世纪法医纪录为基础,制作出互动式数字地图,详细呈现了当时城市中谋杀案件发生的位置和性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世纪城市暴力事件的理解。 2019年,中世纪谋杀地图首次亮相,覆盖伦敦142起近代中世纪的谋杀案。通过地理编码和数据分析,研究人员能够追踪到谋杀案发生的准确地点,分析犯罪动机、作案手法及涉案人员的社会身份。随着项目的推进,地图范围扩大至约克和牛津,相关的播客节目和研究论文也相继发布,吸引了学术界和大众的广泛关注。 在所有案件中,一宗发生于1337年5月3日的谋杀案尤为引人注目。
死者约翰·福尔德(John Forde)是一位牧师,同时也是贵族夫人埃拉·菲茨佩恩(Ela Fitzpayne)的情人。该案件发生在伦敦商业繁华地带西切普街(Westcheap)附近,受害者遭遇了一场精心策划的刺杀,凶手由埃拉的亲属和助手组成的“中世纪杀手团”实施,从谋杀手法及后续调查中可见案件背后的复杂权力斗争。 通过对当年伦敦法医记录中拉丁文卷宗的解读,研究团队获得了有关谋杀案的关键细节:约翰·福尔德在黄昏时分被假装邀请聊天的另一名牧师哈斯卡普·内维尔(Hascup Neville)诱至伏击地点。随后,埃拉的兄弟休·洛维尔(Hugh Lovell)、两名前仆人休·科尔恩(Hugh of Colne)和约翰·斯特朗(John Strong)以及约翰·廷代尔(John of Tindale)一起发起了致命攻击。福尔德被用12英寸长的匕首割开喉咙,腹部多处中刀,显然是谋杀者早有预谋的冷血行动。 尽管陪审团认出了凶手并确定了阴谋的幕后主使,但阶级制度的偏见让正义难以伸张。
高贵的菲茨佩恩家族成员很快逃避了法律制裁。只有休·科尔恩作为前仆人在1342年被关押,但其他同谋则逍遥法外。这一事件生动体现了当时英国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以及权贵如何利用权力避免惩罚的现实。 案件背后更深层的历史纠纷由其他档案记录揭示。1321年,菲茨佩恩夫妇及同党曾袭击本笃会修道院,肆意破坏房屋和农作物,抢走大量牲畜及其他财物。这起行径不仅表明埃拉夫妇与教会的敌对关系,也反映出中世纪贵族为自身利益与教会权威展开的激烈争斗。
教会方面的回应显得严厉而具象征意义。坎特伯雷大主教致函温彻斯特主教,谴责埃拉的种种罪行,包括婚外情、与骑士和教士的不正当关系。为惩戒她,教会下令埃拉不得佩戴任何黄金、珍珠或宝石,还需每年在索尔兹伯里大教堂做“羞辱行走”,手持重达四磅的蜡烛,持续七年。然而,埃拉公然拒绝服从,最终被教会逐出教门。这一事件不仅彰显了教会试图通过道德约束来维护权威,也反映出贵族妇女在权力体系中的复杂地位。 曼努埃尔·艾斯纳教授认为,埃拉的复仇行径可能与她被教会公然羞辱的心理创伤密切相关。
与此同时,John Forde作为她的前情人,又可能因涉及1321年袭击案而处境尴尬,成为权力纷争的牺牲品。整个案件呈现出一出关于性、权力、复仇和阶级冲突的“黑帮式”阴谋故事,可谓勾画出14世纪英格兰社会的鲜活画面。 通过空间分析,项目团队进一步确认谋杀案大多发生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市场、街道和广场。这些地点是中世纪城市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核心,也是暴力事件的高风险区。例如,伦敦西切普街一带、与圣保罗座堂相邻的商业区,以及贯穿金融和商品交易的伦敦中城区域,均显示出明显的犯罪聚集特征。 统计数据还显示,大多数凶手为男性,常用的武器为匕首和剑类,谋杀案件频繁发生于周末的夜晚及宵禁后的头几小时,表明当时社会的公共安全管理与节日社交活动存在密切关联。
此外,牛津城的谋杀率明显高于约克和伦敦,且组织化团伙暴力更为普遍,反映出不同城市社会结构和秩序维护的差异。 剑桥“中世纪谋杀地图”项目不仅通过数字技术重现历史犯罪场景,还利用跨学科方法,结合犯罪学、历史学与社会学,深入挖掘中世纪城市暴力的社会根源和空间特征。它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历史犯罪的理解,也为当代城市公共安全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未来,这一项目还将继续扩展研究范围,进一步解码中世纪社会的权力结构与法律执行机制。更重要的是,借助技术手段与历史档案的结合,类似的数字人文项目将为历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使过去的故事以更生动、更具互动性的形式被公众所认知和理解。 正如参与此次研究的学者所言,这不仅仅是历史上的谋杀案破解,更是一个关于权力、道德和人性的复杂故事,折射出14世纪英格兰社会的多维面貌,也启示我们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理解暴力与正义的永恒主题。
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发布,我们或许还将看到更多令人着迷的中世纪谋杀悬案被破解,并通过现代技术再次点燃社会对那个时代人文风貌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