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自出版技术的发展和在线教育的兴起,部分高校教授开始选择以自出版的形式,向学生销售自己的课程教材。然而,强制学生以高价购买这些教材的做法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特别是在美国俄勒冈大学,一位教授通过强制要求逾千名在线学生购买每本售价89.99美元的自编课程笔记,短短四年内赚取了约57万美元的收入。这一事件迅速激起了学生、教师群体以及教育界的多方质疑,也成为反映现代高等教育教材费用问题的缩影。高昂的教材费用并非孤立现象,背后映射出高校教学资源与市场驱动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当前,美国高校教材价格普遍偏高,尤其是专业课程的指定教材往往售价在百美元以上,给学生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传统出版商与高校在教材发行中扮演“中间商”角色,利润层层加码,使得作者所得极为有限。自出版课程笔记看似避开了中间环节,教授直接获利,但同时也丧失了传统出版过程中的同行评审及质量把控,这证明了该模式下教材质量和价格合理性面临严峻考验。受到争议的俄勒冈大学“流行歌曲创作”课程涉及的教材内容被质疑仅为一部基于GarageBand软件操作的简易教程,缺少系统的音乐理论讲解和歌词创作指导。部分学生和教师指出,课程核心知识偏离主流专业需求,更像是“软件使用手册”,且因教学软件仅限苹果系统,Windows用户的学习体验大打折扣。教材乏善可陈,价格却居高不下,让学生感觉成为“交智商税”的对象,而高额收入引发的道德风险令校方与社会关注。这反映出教材“强制购买”背后的权力与利益博弈。
虽然学生可以选择不参加课程,理论上拥有自主选择权,但该课程的招生规模惊人,高达千余人每年选修,供给与需求的巨大力量使该课程及其教材在学术和经济层面形成一种“准垄断”状态。部分学生反映,课程并非极具学术价值且内容陡然单一,却需额外负担不菲的教材费用,难免感到被剥削。教师强制同一课程学生统一购买自编教材,其盈利是否合规,一直游走于校规和法律的灰色地带。据报道,一些系内教师曾试图向学院领导反馈情况,然而相关政策则表示存在“灰色区域”,无明确处罚措施,导致此类操作得以持续。此案还暴露出现行高校教材管理制度尚未完善,缺乏有效监管与利益冲突控制机制。教材的学术价值和费用合理性应作为高校教材采纳的核心考量之一。
教材同行评议作为学术出版的质量保障机制未涵盖自出版教材,容易造成内容和价值缺失。另一方面,教材价格的定价权过度集中于教员个人,不透明性加剧学生的不满与无奈。此外,伴随着在线异步课程的普及,教学质量与课程价值的监督难度加大,部分热门课程因注册人数众多而疏于个性化教学和互动,使得课程本身内容趋于流水线,教材内容也趋向于简单易懂但缺乏深度,教学效果堪忧。这一现象也让人反思现代高校教育的定位和目标。教育应以服务学生成长和知识传承为核心,而非单纯的经济利益追求。教师通过自编教材获利无可厚非,但前提是教学内容必须具备相应质量保障且费用不应加重学生经济负担。
解决教材费用高企的路径需要多方努力。高校应完善教材采购与收费政策,严格界定教师利益冲突。鼓励开放教材计划和免费资源的开发与使用,通过开源教材降低学生教材支出。出版社应探索更合理的版权授权和价格机制,减少不必要的中间成本。学生群体也应增强维权意识,积极反馈和监督教材质量。社会和政策制定者应关注高等教育资源公平布局,出台相关法规确保学生权益和教育公平。
俄勒冈大学事件暴露了高等教育教材市场的诸多弊端,从商业利益角度看,教授自出版教材获得高额收益并非孤立案例,背后折射出现有教材体系的缺陷与挑战。为了重建学生和社会对高校的信任,未来高校需要强化伦理规范,完善制度设计,平衡教育公益与市场机制。在信息化和数字化趋势下,高校教材形态必将更加多元,免费和开源资源将持续涌现,数字教材、课程视频和线上互动平台或将成为主流。教授、学校、出版商与学生应通力合作,探寻教育质量提升与教材费用合理化的和谐之道。唯有如此,方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让知识传播不再成为阻碍而是助力,真正促进学子成长与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