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9月的第二周,区块链领域再度迎来了激动人心的进展。这一期的《每周区块链博客》汇集了一系列重大新闻,涵盖了新产品的推出、法规变动、以及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些关键事件及其潜在影响。 首先,两家美国大型金融科技公司宣布将以太坊名称服务(Ethereum Name Service,ENS)整合进其支付平台。这一去中心化命名系统允许用户在发送加密货币时直接输入收款人的ENS名称,而平台则会自动识别与这些名称相关联的钱包地址。这一功能的推出将大大减少因错误输入钱包地址而导致的资金损失风险。
这一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还突显了区块链在合法化和规范化金融服务中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加密支付公司Mercuryo与一家主要的美国信用卡发行商展开合作,计划在欧洲推出一款加密贷记卡。通过这款名为Spend的虚拟支付方式,用户可以将其加密货币资产转换为法币,轻松在全球超过9000万家接受信用和借记卡支付的商户处购物。这种非托管钱包的嵌入式设计让用户能够自主存储和管理自己的加密资产,兼容多达40种加密货币,为用户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在中东地区,知名跨国银行也在阿联酋推出了其加密资产保管服务。根据该银行的发布声明,它已获得迪拜金融服务管理局(DFSA)在迪拜国际金融中心(DIFC)颁发的许可证,可以为客户安全保管他们的数字资产。
该服务最初将支持比特币和以太坊,为当地加密资产市场的规范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数字证券领域,tZERO集团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金融业监管局(FINRA)的批准下,成为最新的一家数字资产证券托管特殊目的经纪-dealer。这是美国唯一两家获批的受监管经纪-券商数字资产证券托管人之一。该许可的获得,进一步加固了tZERO在数字资产领域的市场地位,旨在推动数字资产向合规证券环境的迁移。tZERO的此项服务将使投资者无需依赖第三方托管,即可进行保管、清算和结算服务。 此外,德国一家跨国科技公司也首次通过区块链技术成功发行数字债券。
其首次数字债券的发行是在去年完成的,而此次最新的发行则通过一个全自动化的流程在几分钟内用中央银行货币完成结算,标志着区块链在传统金融市场中的进一步渗透。其交易过程是在一个私有权限区块链网络上进行的,显示出区块链技术在推动金融透明度和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 在加密货币的托管领域,BitGo与LayerZero达成合作,采用“OFT标准”使Wrapped Bitcoin(WBTC)可以“原生存在多个区块链上”。BitGo计划将WBTC部署到Avalanche和BNB链上,并计划进一步扩展到其他区块链网络。此外,著名加密托管服务商Copper.io也与Hedera网络进行了整合,以提供Hedera原生加密货币HBAR的托管服务。这一整合将使用户能够选择验证者进行HBAR的质押,并通过Copper的多方计算(MPC)钱包基础设施进行去中心化金融(DeFi)交易。
然而,在非同质化代币(NFT)市场方面,最近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出令人担忧的发展趋势。根据一项对超过5000个NFT系列和500万笔NFT交易的分析,发现96%的NFT被定为“死亡”,即至少三个月没有交易量、七天内销售不足20件,并且在特定社交媒体平台上没有活动。该报告称,这一现象反映了NFT市场的高度投机性,快速的价格波动和数字资产的新奇性未能维持长期价值。 在监管措施方面,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继续加强对加密货币的执法行动,最近与eToro USA达成了150万美元的和解协议,并要求其停止违反联邦证券法。SEC发现,该交易所作为经纪商和清算机构运作,允许客户交易被视为证券的加密资产,未在法律规定下进行注册。此外,SEC还对一家位于佛罗里达州的资产管理公司提出指控,该公司未能遵循有关客户资产保护的要求,导致客户损失了半数资产。
该公司最终以225,000美元的罚款达成和解。 报告还回顾了自2013年以来SEC对主要加密公司的罚款总计达74亿美元,2024年罚款总额接近47亿美元,与此前Terraform Labs和Do Kwon的罚款占了很大比例。显然,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加密监管的焦点将越来越集中。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新闻是印尼加密交易所Indodax遭遇黑客攻击,损失高达2200万美元。这一事件引发了对交易所安全性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热钱包被攻击后,如何保护用户资产安全成为了市场新的挑战。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在其2023年加密货币诈骗报告中指出,该年度收到超过69,000宗与加密货币相关的网络犯罪投诉,涉及超过56亿美元的损失。
报告中还包含了有关加密货币诈骗的趋势分析,以及针对受害者的保护建议。 总的来看,2024年9月的第二周在区块链和加密货币领域令我们期待不已。从新产品的推出,到紧随其后的监管风暴,再到对市场动态的深度分析,这一切都在不断塑造着数字经济的未来。区块链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各界对它的关注与参与势必将推动整个行业的演进。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这些趋势的发展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