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美国财政部对一家菲律宾公司Funnull Technology Inc.及其背后操作人刘“Steve”Lizhi实施了经济制裁。Funnull公司被指控为数十万个涉及虚拟货币投资诈骗的“割韭菜”网站提供基础设施支持,此类诈骗已造成美国投资者超过2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财政部的制裁行动旨在打击网络犯罪资金链,切断其通过美国云服务商进行的非法交易和技术支持。然而,围绕这起制裁事件,美国多家科技巨头对于禁令的响应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和复杂性,反映了当前全球网络安全治理的复杂格局。刘Lizhi作为被制裁对象,其在美国主流科技平台上的多个账户在制裁发布后迟迟未被完全禁用,且仍然可访问其核心代码库和部分社交媒体账号,暴露出科技企业在制裁合规与技术执行中的盲区。LinkedIn在接受媒体询问后迅速删除了刘Lizhi近17年的个人账号,表明其对制裁持高度敏感和执行纪律。
该平台强调其“禁止销售、许可或支持向被美国政府制裁个人提供服务”的政策。然而,其他平台却未能做到全面封禁。PayPal的相关账户依然活跃,且支付平台方面表示持续加大防范金融犯罪的力度,但实际操作细节和具体禁令落实情况未完全公开。Meta(Facebook母公司)在事件曝光后采取措施,关闭关联账户及相关社群,称会不断努力满足法律义务,但同时指出制裁的复杂性及针对性,意味着账户存在并非一定违法。Twitter(现名X)上,刘Lizhi的老账户虽然不活跃且粉丝较少,却依然存在。GitHub作为代码托管网站,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尽管刘Lizhi的多个账号被标记为“被锁定”,其托管的开源代码库依然对外开放。GitHub的说明显示,平台希望确保受制裁开发者仍能与全球开源社区保持连接,体现了开放性与法律约束之间的微妙平衡。这种做法引发业内争议。一方面,保障技术研发的持续性有利于全球软件生态健康;另一方面,对疑似关联网络诈骗的代码提供公开访问权,也可能带来潜在技术滥用风险。网络安全专家指出,GitHub缺乏透明警示机制,使得普通开发者难以判断代码风险,存在被恶意利用的隐患。前联邦网络crime检察官马克·拉施提醒说,尽管金融机构对制裁的审核体系相对成熟,科技企业尤其是免费服务平台在识别和断开有制裁记录用户账户方面仍显不足。
这种差异化执行,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制裁规则适用范围和力度的局限,也说明了执行机构在技术识别和合规管理上的不足。此次制裁事件还揭示了网络诈骗团伙在基础架构建设上的新策略。Funnull公司采用域名生成算法和大规模域名买卖手段,多次通过“供应链攻击”侵入合法开源项目的域名和代码,利用技术手段快速更换域名和服务器,逃避监管追踪。专家认为,这种动态化、高智能的网络攻击手段将持续挑战传统的网络安全防御和法制监管。随着数字资产交易的规模日益扩大,网络诈骗事件也在呈倍数增长。美国联邦调查局数据显示,2024年涉及数字资产的诈骗投诉量近15万起,损失高达93亿美元,其中虚拟货币投资诈骗占据主导地位,反映出恶意资金流动如何渗透进全球经济体系。
此次制裁不仅是美国对跨境网络犯罪的强硬回应,也掀开了科技巨头如何协调遵守国际制裁政策、平衡合规与业务自由的热点话题。监管机构和平台运营者需加强合作,建立更为透明和灵活的合规机制,以便及时识别并处理受制裁用户的账户和关联业务。未来,技术公司可能需要完善自动化筛查系统,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提升风险管控效率。同时,跨国合作尤为关键,联合更多国家和地区构建反诈合作联盟,有效阻断跨境网络犯罪链条。从社会角度看,公众对网络安全意识的提升、金融基础知识的普及也是遏制此类诈骗的必要条件。新闻报道和案例推广有助于增强投资者甄别风险的能力,减少受害几率。
总结而言,美国财政部针对刘Lizhi及Funnull的制裁行动凸显了网络犯罪的跨国性和新型技术应用复杂性,也暴露了科技巨头在执行制裁时的多层次挑战。随着网络空间治理进入新阶段,如何协调法律、技术与商业利益的关系,将成为全球信息安全和法律监管面临的共同课题。各界应持续关注制裁执行进展,推动科技公司加大合规力度,完善风险提示与账户管理,保障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防范虚拟资产领域日趋复杂的金融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