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自转轴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在地理空间上略微摆动,形成了极地运动现象。极地运动是指地球旋转轴相对于其地壳的位置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对导航、气候研究以及地球科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发现极地运动表现出多种周期变化及趋势,过去115年的观测揭示了线性漂移及准十年震荡等规律。在最近的2003年至2015年期间,这一现象因气候变化而表现出新的特征,儿童路径以东经格林威治子午线为主,呈现出75度的东移偏转,这一转变持续引起地球科学界的高度关注。 通过分析来自重力恢复与气候实验卫星(GRACE)等高精度空间测量技术所得的地球质量分布数据,研究人员确认地球表面质量的重新分布是解释极地运动变化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全球陆地水储量(TWS)和冰盖的质量变化共同驱动了自转轴的位移,这些陆地与海洋间的质量迁移不仅影响重力场,还通过影响地球惯性张量对极地位置产生直接激励作用。
冰盖的消融与积累展示出地域上的差异,格陵兰冰盖以约每年278吉吨的速率流失冰量,尤其是南部区域因气温升高与冰动态加快双重因素加剧冰质减少。南极大陆整体质量呈现负增长趋势,但大东部地区部分区域因降水增多而出现质量回升的现象。格陵兰和南极冰量的快速变化带来了显著的质量再分配效应,直接影响极地运动的驱动力。 除了冰盖外,全球陆地水储量的变化同样深刻影响极地运动。陆地水包括雪、土壤水分、地下水等,反映了全球水循环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特定时期内大陆水储量的湿润与干旱状态门槛显著翻转。
例如,2005至2011年间亚洲与南美部分区域表现为水分流失状态,而2012年后上述区域显示水分增加,西北美洲与澳大利亚则出现干燥趋势。这种大尺度的水分重新分布通过改变地球的惯性张量与重力场,生成极地运动中的衰减与激发现象,体现为极地自转轴运动方向与速率的调变。 大气与海洋的质量变化虽未直接纳入GRACE主要数据产品,但耦合模型分析证明它们对极地运动中的高频波动,尤其是质心运动的短周期扰动有所贡献。具体表现为大气和海洋的非潮汐质量分布波动在极地运动的χ2分量中产生明显激励,虽然其幅度不及冰盖和陆地水储量变化,但不可忽视,完善了对极地运动机制的理解。 极地运动的物理基础源自地球作为一个转动体,其角动量守恒原则被爱欧拉方程描述。地球质量分布的变化通过修改惯性张量,迫使角速度向量发生调整。
利用球谐分析手段,将地表质量变化转换为对应的度数与阶数的球谐系数,从而准确计算出激励极地运动的力矩。统计分析显示,质量变化对极地运动的贡献集中在大约±45度纬度附近,正是格陵兰、加拿大北极地区、阿拉斯加、南美巴塔哥尼亚及亚洲大部分地区的关键纬度带。 对这段时期极地运动数据的逆向分析结果表明,仅考虑冰川冰盖溶解并不足以完整重建观测到的极地运动幅度和方向,全球陆地水储量的变化缺席会导致模型对极地偏移的低估及方向误差。将这两者联合考虑后,模型能解释约83%的极地运动幅度,同时预测的漂移方向与实际观测值偏差不足6度。进一步加入大气和海洋非潮汐质量变化,使重建精度提升,体现了气候驱动下大规模陆海大气水循环共同对极地运动的调控作用。 极地运动中观测到的准十年周期性震荡模式此前长期未被完全理解,是一类鲜明的地球自转变动特征。
此次研究发现,陆地水储量大规模的湿润与干旱转换为极地运动提供了重要动力源,这一发现促使科学界重新认识水循环对长周期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影响。以极地运动为窗口,可以辅助反推气候系统内的水循环变化,有望完善全球水文气候模型及未来气候预测。 过去百多年间,地球极地运动中的线性漂移主要由冰期末以来的冰川岩石圈调整(GIA)驱动,呈现为极地位置沿大约75西经方向的缓慢迁移。近年来,气候变化特别是极地冰盖融化引起的质量迁徙,叠加这一长期趋势,导致极地运动路径显著偏转。研究结合卫星激光测距等多源观测,剖析了这一定向转变的机制,显示出气候变化的全球尺度影响已深入地球自转系统,实质性转变了极地运动的动力结构。 当前极地运动研究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将角动量守恒涉及的运动项与质量重新分布项有效区分。
尽管极轴自转速率的变化(由地球自转周期变化ΔLOD观察)包含了潜在的质量迁移信息,但其受大气洋流角动量交换影响复杂,使得脱离噪声与非质量成分成为难题。未来模型精度提升和长时间序列数据积累,将有望使据此类数据反演地球内部及地表质量变迁成为可能。 本研究不仅深化了人类对极地运动与气候系统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也为地球物理、气候科学及卫星测量方法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化,极地冰盖融化与陆地水循环的动态响应将成为持续驱动极地运动的关键因素。持续监测与分析这些动力学过程,不仅能够揭示地球内外部相互作用机制,还将助力指导灾害预警、导航技术及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的制定。 展望未来,国际科学界将进一步整合卫星测量、地面观测与地球系统数值模型,加深对极地运动长期演变趋势及气候驱动机制的洞察。
通过精细化模拟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和冰盖质量影响,预测地球自转及极地运动的未来变化,为气候政策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支撑。此外,极地运动的研究发展也将促进导航定位技术的精度提升,增强航空航空航天和地球观测系统的性能。总之,气候驱动的极地运动是现代地球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前沿热点,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与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