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托斯卡纳小渔村塔拉莫内,清晨的海港常笼罩在一层薄雾中,渔民保罗·范丘利忙碌着检查他的渔网,修复受损部分。几十年来,他跟随祖辈步伐捕鱼为生。然而,近些年他将更多精力花在保护鱼类资源上,而非单纯捕捞,这一转变蓄谋已久,源于当地海域遭遇的生态危机。自上世纪80年代,大型工业拖网渔船入侵地中海,特别是这一带海域,拖网作业重创了海底环境。这些配备链锤的渔网不分青红皂白地刮擦海床,捕获各种鱼类同时,也毁坏了海草和海洋无脊椎动物。这种方式虽被法律禁止在意大利海岸三海里内实施,但一些不法渔船仍置法规于不顾,带来严重破坏。
范丘利指着自己的传统渔网说,它们就像使徒们使用的渔网,孔径较大,能仅捕捉成年鱼类,保证生态系统的延续和可持续捕捞。相比之下,底拖渔法不仅威胁着鱼类资源的未来,还毁伤了独特的海草生态,尤其是Posidonia oceanica海草床。这种海草能每公顷吸收的二氧化碳超过亚马逊雨林,是地中海乃至欧洲的重要蓝碳碳汇。范丘利过去常看到多艘拖网船同时出现在海域,扰动海床,导致海草大面积消失。范丘利深知保护这片宝贵自然资源的紧迫性,经过多年的努力思考,他开创出一个兼具实用性和艺术美感的解决方案。2015年,他与多位知名艺术家合作,将39座采用意大利白色卡拉拉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巨型块体沉入海底。
这些雕塑布局巧妙,能有效勾住非法底拖渔网,阻止他们继续破坏海床。这个被命名为“鱼之家”(Casa dei Pesci)的海底艺术馆不仅成为保护区域的屏障,也成为促进生物多样性复苏的人工礁。沉入水中的大理石雕塑很快被鱼群和海洋植物覆盖,形成了一个繁荣的海底生态系统,也为潜水者和环保人士提供了独特的观赏体验。范丘利虽仍坚持捕鱼为业,但他认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的使命和长远价值。以往他面对非法拖网渔船时,曾多次尝试私下巡逻与驱逐,甚至在夜间配备灯光威慑劣质钓船。虽然这些行动短暂奏效,但无法根除问题。
只有靠“鱼之家”雕塑屏障,他才能真正形成“物理防线”,保护长达20海里(约37公里)的海岸线,大约137平方公里的Posidonia海草床和周边生态得到保护。科学研究也支持范丘利的保护措施。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环境科学副教授彼得·麦克雷迪指出,蓝碳生态系统包括海草床、红树林和潮汐沼泽,对全球碳减排具有重要贡献潜力。其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保护和修复海草床有望在2030年前每年吸收全球碳排放的1%,相当于国际航空业排放的一半以上。对于地中海而言,Posidonia oceanica不仅是关键碳汇,其丰富的根系结构(称为“matte”)深达8米,储存着大量碳元素,锁碳时间可长达数千年。法国科西嘉大学海岸生态专家克里斯汀·佩根特-马蒂尼进一步解释,Posidonia不仅支持数千种海洋生物生存,更以其海草床卓越的碳封存效率而闻名——其碳吸收和固存能力是典型森林的五倍。
相较于森林每年仅封存5%的光合作用碳,Posidonia能封存达20-25%,使其成为对抗气候变化的重要自然武器。相比其他碳汇,海草床具备火灾隐患低的优势,不存在大规模碳释放风险。但海草床面临多种威胁,包括海岸侵蚀导致水体浑浊、游轮抛锚造成的机械损伤以及非法拖网破坏等。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学海洋科学教授何塞·米格尔·冈萨雷斯-科雷亚的研究显示,拖网渔业对海草植物体的直接损害尤为严重,同时拖网也破坏碳丰富的沉积根系,导致沉积碳因微生物分解释放至大气中,进而加重碳排放负担。海草床的恢复非常缓慢,被破坏的区域需要数十年至百年方能完全复原。相比漫长的修复过程,保护优先原则至关重要。
范丘利通过“鱼之家”艺术雕塑设置的海底障碍堪称最佳防护措施,经济且效果显著。令人遗憾的是,尽管科学研究与实践均证明此种方法有效,范丘利始终未获得政府资助。他批评欧盟渔业补贴激励不良捕捞行为,同时当地海岸巡逻队对非法拖网监管不力。上世纪90年代,为了维护海域,范丘利自行动用警示灯并驱赶非法拖网渔船,暂时取得一定成果,但难以长久。借助沉没雕塑形成屏障后,非法拖网行为大幅减少,生态有所恢复。整个“鱼之家”项目凭借公益组织运作,严肃自负盈亏。
法国米开朗基罗采石场负责人慷慨捐献上百块卡拉拉大理石原料,艺术家们也无偿奉献雕刻作品。佛罗伦萨著名雕塑家乔治·布蒂尼和英国雕塑家艾米丽·杨等,均热心参与到项目创作与推广中。布蒂尼的作品“青年”是计划中的三部曲之一,代表“过去、现在与未来”,目前正通过众筹为项目后续拓展筹措资金。艾米丽·杨感叹石雕是对未来的馈赠,她认为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深远,有时极具破坏性,但这些雕塑却展示了人类美与责任感的结合。她期待未来雕塑完全被海洋生物覆盖的那一天,正是生态修复成功的象征。随着艺术家的参与和作品增加,“鱼之家”逐渐吸引更多潜水爱好者和环保关注者,公共知晓度日益提升。
户外品牌巴塔哥尼亚等慈善机构也开始向该项目投入资金支持。但绝大多数经费仍依赖范丘利亲自举办的餐会募捐以及热心公众的捐赠。范丘利多次举办烤鱼聚会,借美食与环境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呼吁更多人关心海洋保护。他坚定传达一个理念:要想享受丰盛美味,必须先守护好生态环境,保护“鱼之家”和海草床,犹如打赢一场保卫战。尽管过去几十年遭遇威胁与孤立,范丘利用他的决心和诚实渐获成果,当地民众乃至国际社会正在逐渐认可其贡献。面对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全球目标,范丘利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示范:创新结合艺术与生态科技,通过实际行动保护蓝碳生态,遏制非法捕捞,实现生态、人文和经济的共赢。
这座“鱼之家”不仅是一处海底艺术馆,更是新时代环境保护精神的象征,昭示着芸芸众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