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Ethereum)一直以来都是区块链行业发展的重要先锋,但在随着时间推移和市场变化的背景下,逐渐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今,关于其转型和未来方向的讨论愈加激烈。一些批评者甚至指出,其在第二层(Layer 2,简称L2)解决方案的实施上可能走入了一条“通往地狱的道路”。然而,近期有关键人物提出了一项可能挽救以太坊的变革方案,这一变革有望实现每秒高达一千万笔交易的能力。 以太坊的拥护者与批评者之间的争论持续升温。在这个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比特币(Bitcoin)以其被称为“超音速货币”的特性挑战以太坊的地位,而同样以快速和低费用交易而闻名的Solana也在不断蚕食以太坊的市场份额。
随着“抽取性L2”的崛起,许多用户和交易流失至L2平台,造成以太坊的收入急剧下滑,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其基础层的手续费收入在六个月内竟然暴跌了99%。这种现象让以太坊的价值始终难以维持,价格连续下滑,且一度出现了轻微通货膨胀。 以太坊的L2由多个独立的协议构成,这些协议各自为政,有着各自的经济利益,往往会导致与以太坊的基础层(L1)之间的利益冲突。例如,某些L2协议在过去一个月内收取了250万美元的用户费用,却只将其中的11,100美元回馈给以太坊的L1。这种局面引发了不少批评者的担忧,甚至有比特币极端主义者Fred Krueger声称以太坊正身处“死亡漩涡”。 然而,尽管前景严峻,以太坊生态系统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却对此表示乐观。
以太坊基金会的研究员Justin Drake在最近的一次播客中表示,如果以太坊能对现有的路线图进行一些改正,未来十年内实现每秒1000万交易的目标将不是梦。他认为,这将足以满足全球人均每天100笔交易的需求,而以太坊的市值也有望达到数万亿美元。 提到以太坊的路线图,不得不提到其当前的重点在于提升基础层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同时推进L2的高效、低成本运作。这些基于乐观汇总(optimistic rollups)或零知识证明(ZK)的L2技术有效地继承了以太坊的安全性,并推动了每日交易量的激增,在低成本的情况下,一天的交易量甚至达到了1600万笔之多。 以太坊的L2虽然在交易量及总锁仓价值(TVL)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并非所有人都认为这样的方向是正确的。以太坊研究员Max Resnick认为路线图过于偏向L2,应该在一定程度上重新集中关注基础层的扩展,以提升其在高容量DeFi中的应用能力。
但是,在面对L2作为以太坊的潜在竞争者的问题时,许多其他区块链项目也开始承认,单体区块链并不可能包揽所有场景,因此以太坊的模块化设计并非如前所述的那般毫无意义。以Solana为例,尽管其在基础层上成功实现快速且低费用的扩展,最近也开始引入L2的概念,以满足更广泛的应用需求。 以太坊当前的咨询过程中,许多人也开始聚焦于如何重新评估L2所收取费用是否过低的问题。这种情况令人哭笑不得,因为过去,因高达100美元的交易费用以太坊曾饱受诟病。Arbitrum的联合创始人Ed Felten指出,通过提高网络的整体容量,手续费自然会降低,而这是吸引用户的长远策略。 支持者们普遍对此持乐观态度,认为未来的网络效应将证明当前的设计选择是明智的。
同时,随着数据可用性所需的空间(即“blob”)逐渐被用满,手续费收入的提高是顺理成章的。Felten表示,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blob空间的使用率已经稳定在80%以上。 尽管许多人对L2的批评声音此起彼伏,认为现有的收费结构以及各自竞争的局面阻碍了以太坊的整体发展,但对未来的希望依然在于提升互通性。这一命题并非易事,因为当前用户需要通过以太坊网络进行转账,过程可能会耗费一周的时间。因此,Vitalik Buterin正在努力制定各种解决方案,以使用户的体验更为流畅,避免“在34条区块链之间跳跃”的感觉。 最终,若以太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一种去中心化的共享排序机制,这将大幅提升L2之间的互操作性。
Drake提到,这样可以实现“货币乐高”的概念,促使去中心化金融(DeFi)领域的迅猛发展。 总的来说,尽管以太坊的前路艰难,但关键人物们依旧充满信心,认为通过一系列调整和优化,可以实现未来十年内多万亿市值的美好愿景。以太坊的崛起将会在全球范围内铺开全新的金融格局,尽管这需要时间去磨炼,但只要未来的路走得稳,前景就会愈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