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消费市场经历了深刻变化,咖啡行业作为新兴的生活方式产业迅速崛起,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品牌激烈角逐。在这片潜力巨大的市场中,美国知名连锁咖啡品牌星巴克一直占据领先地位,但随着中国本土品牌如瑞幸咖啡和可媞咖啡等崛起,竞争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近日,据CNBC报道,星巴克中国业务吸引了高达100亿美元估值的股权投资竞标,表明全球投资者对于其中国业务未来潜力仍持乐观态度。此次交易的潜在买家包括亚洲私募股权公司如持有瑞幸咖啡股份的Centurium Capital、知名投资机构高瓴资本,以及美国大型私募基金凯雷集团(Carlyle Group)和KKR。这些机构的参与,显示出对中国咖啡市场前景深厚的信心,同时也反映出星巴克在调整全球战略过程中,寻求通过资本与战略合作伙伴共赢发展的思路。星巴克官方表达了希望寻找“志同道合”的战略合作伙伴的意愿,既保持其品牌高端咖啡体验的定位,同时继续在中国市场保留重要股权份额,这体现了其对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市场的重视和长远布局。
近年来,星巴克中国曾经历连续几个季度销售下滑,核心原因是本地年轻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以及价格较高的星巴克产品面临着价格敏感型用户的流失。对此,星巴克在2025年调整了部分产品价格,以增强价格竞争力,同时探索更灵活多元的合作模式,包括合资、战略投资等,以提升市场反应速度与创新能力。星巴克中国拥有约7594家门店,是全球最大的海外市场之一。它不仅在一线城市拥有稳固的消费基础,近年来也加快布局二线、三线城市,通过数字化和体验升级吸引更加广泛的消费者群体。此外,随着中国消费者对精品咖啡文化的认知不断提升,星巴克在产品体验和品牌传播方面持续投入,以满足消费者在味觉和氛围上的双重需求。值得注意的是,瑞幸咖啡凭借低价策略和数字化快速扩张,极大冲击了星巴克的市场份额。
儘管遭遇诉讼和信任危机,瑞幸依然保持强劲的市场竞争力,而本土品牌可媞咖啡等亦成为新兴挑战者。正是在这样的激烈竞争环境中,星巴克寻求通过资本合作,增强本地市场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积极参与意味着未来可能带来资金注入和管理模式创新,促进星巴克在中国业务的转型升级。此外,行业观察者认为,在当前全球经济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星巴克中国的估值能够达到100亿美元左右,也反映出其稳定的品牌影响力和长期市场潜力。投资者不仅看重其庞大的门店网络和消费者基础,更关注数字化转型进展、供应链优化及新产品研发能力。星巴克CEO布莱恩·尼克尔(Brian Niccol)自任职以来,致力于全球业务的复苏和增长,中国市场作为战略重点正积极调整市场策略。
未来,星巴克将更注重深入洞察中国消费者偏好,强调产品差异化和个性化体验,同时强化与本地合作伙伴的协同创新,推动品牌本土化进程。考虑到星巴克计划保留不少于30%的股份,意味着即使引入外部资本和新股东,星巴克依旧保持对中国业务的控制权,确保品牌核心价值和运营方向不被偏离。合作方若获取的股份比例不超过30%,能够与星巴克形成有效的战略协同,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短期来看,星巴克中国销售企稳,终结了此前连续下滑的走势,显示调整策略初见成效。随着消费升级大趋势持续,健康、体验、数字化等因素驱动咖啡消费场景不断丰富,星巴克有望抓住这一浪潮,在竞争中实现反超。展望未来,星巴克中国的潜在交易不仅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事件,也将对中国咖啡产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合作伙伴的引入或将带来更多创新经营模式和市场扩张策略,推动咖啡文化进一步融入中国日常生活,并深化星巴克在新兴市场中的领先地位。总体而言,星巴克中国业务的高估值和投资热度,凸显了中国咖啡市场的巨大潜力与广阔前景。作为全球领先咖啡品牌,星巴克正通过开放合作、价格优化和数字化转型等多维举措,积极应对激烈竞争与市场变化,彰显其持续推动中国市场战略发展的坚强决心。未来双方如何实现互利共赢,成为业内外聚焦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