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其纳入核心业务流程,以期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并优化客户体验。然而,如何准确衡量人工智能项目的价值,成为许多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作为全球知名的食品饮料巨头,卡夫亨氏通过科学且系统化的方法,成功地将人工智能项目与业务目标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整套评估体系,保障项目落地的同时实现最大化的商业价值。 卡夫亨氏对人工智能项目价值的衡量,融合了定量和定性两方面的指标,形成了多维度的评估框架。首先,定量评估部分强调项目必须与企业的宏观战略目标直接挂钩,例如促进销售增长、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供应链效率等。通过清晰具体的业务案例,团队需展示出人工智能应用将带来的量化收益,比如预测模型更准确地帮助销售部门决策,从而实现销售额提升,或者智能化的库存管理减少了过剩和缺货现象。
通过这种方式,卡夫亨氏确保每一个投入的人工智能项目都能够通过数据和事实证明其商业价值,而不仅仅是技术尝试。 另一方面,卡夫亨氏同样重视定性价值的体现。正如决策智能产品与平台负责人Pat Nestor所指出,除了单纯的经济效益,客户的满意度、品牌的净推荐值(Net Promoter Score,简称NPS)、员工对项目的接受度和使用活跃度等都是评判项目成功的重要指标。净推荐值作为衡量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的重要参数,能反映出人工智能产品在改善用户体验、优化服务流程方面的直接影响。项目的采纳和参与度高,往往意味着该技术真正融入到了业务操作中,体现了其实际使用价值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为了确保人工智能的投入产出比达到最佳,卡夫亨氏在项目启动前设立了严谨的“压力测试”阶段。
在此阶段,团队围绕多个关键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力求构建全面、合理的商业案例。包括明确企业希望通过该人工智能用例实现何种业务目标,该用例可能如何演进,如何设定衡量标准,以及如何持续评估项目的进展和效果。这样的前期准备不仅为项目后续推进打下坚实基础,也帮助管理层在资源分配时具有清晰的决策依据,避免盲目投资。 在当前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基于卡夫亨氏的经验,成功的人工智能项目都需要具备良好的战略对齐。换言之,每一个人工智能案例都应当是公司长远战略的一部分,能够产生可复制、可规模化的效益。企业不应孤立地看待人工智能技术,而应将其视为助推整体业务数字化升级的“关键成分”。
正如Nestor所言,人工智能不是孤立的解决方案,而是“超级充能”的工具,能够赋能更大范围的企业计划和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失败率有所上升,主要由于无法有效证明其商业价值。据Informatica发布的报告显示,近乎97%的企业在展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商业价值方面遇到困难。卡夫亨氏因此尤为注重用例的优先级排序和现实可行性分析,确保团队在技术开发投入前,已经对项目可能面对的风险和挑战有了全面的认知和预备方案。 在项目评估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卡夫亨氏还强调了数据反馈的循环机制。通过持续监测净推荐值、用户采纳率以及参与度等指标,企业可以获得宝贵的第一手数据反映,作为调整和优化项目的依据。
这样动态的调整机制确保了人工智能项目能够随着市场环境和业务需求的变化灵活迭代,避免了静态规划带来的资源浪费。 从行业角度看,卡夫亨氏的做法为众多企业提供了一个示范路径。精准的定量指标能够直观说明投资回报,增强董事会和投资者的信心;深度融合的定性指标又确保了技术与用户需求、企业文化的契合度,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这种双重价值体系不仅提升了项目成功率,也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具备更强的韧性和适应力。 总结来看,卡夫亨氏在衡量人工智能项目价值时,强调的是战略驱动、商业结合与动态优化。在具体操作上,他们坚持用科学数据证明价值,同时关注人文因素带来的隐性收益。
面对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只有那些既尊重技术本质、又符合企业战略需求的项目,才能真正实现持续的业务变革。卡夫亨氏的经验充分说明,企业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唯有构筑严密的评估体系,才能达到理想的投资回报,使人工智能成为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的强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