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乌克兰冲突持续演变,双方军事行动不断升级,其中俄罗斯对乌克兰使用杀伤性无人机的频率显著增加,成为战场上一大关键威胁。特别是进入2025年后,伴随着俄罗斯无人机生产能力的扩大和战术的优化,乌克兰城市空袭的威胁达到新的高度,令防御系统和民众处于前所未有的压力之下。俄罗斯无人机战术的变化是多方面的。首先,俄罗斯大规模使用了伊朗设计的Shahed系列无人机,这类无人机作为一种低成本但载荷大、射程远的武器,对乌克兰构成了持续的空中轰炸威胁。俄罗斯能够每月生产近三千架此类无人机,加上数千架用于迷惑防空系统的无人机诱饵,使攻势更难以应对。这种战术通过数百架甚至四百架以上无人机组成的“蜂群”攻击形成压倒性优势,消耗乌克兰的防空资源,提升突破防线、直接命中目标的可能性。
此外,俄罗斯无人机操作方式的升级也让拦截更加困难。早期俄罗斯无人机通常低空飞行,掩盖在地形或河谷附近,能够短时间内接近目标,虽然反应时间短,但因飞行高度较低,部分防空武器仍具备一定寿命和有效性。最近,俄罗斯无人机开始以更高的飞行高度(约二至五公里)操作,远超传统轻机枪和常规防空武器的射程,这迫使乌克兰不得不借助更昂贵和数量有限的导弹系统进行拦截,以保持威慑力。 乌克兰方面,面对从未有过的无人机攻击强度,防空系统承受巨大压力。尽管技术和人员的灵活应对取得了一定成绩,整体拦截率从此前的95%下降至80%左右,但这不仅意味着仍有大量无人机成功进入城市空域,更因连续数小时的无人机持续扫描与轰炸,严重影响军事和民用领域的正常运作及民众心理健康。志愿者和专业人员夜以继日地在城市天际线上对抗无人机威胁,甚至出现了法官参与自发防空的场景,显示出全民动员和战争非常态的现实。
无人机的声响、爆炸的回声已经成为乌克兰儿童和成年人的日常记忆,好似战争的“新常态”。 不仅首都基辅,黑海港口城市敖德萨、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等地均遭到集中打击,俄罗斯通过“按区集中打击”实现了最大化的动能和心理震慑效果。连续多晚的区域性大规模空袭,意在侵蚀乌克兰民众信心和军队士气,制造形势有利于俄罗斯的假象,然而事实是,战线并无重大移动,乌克兰仍然坚守主要阵地,防御效果可信。 平民伤亡令人揪心。在过去一个月中,已有超过一百五十名乌克兰平民包括儿童因无人机及导弹攻击丧生,受伤人数达到数百人。多数受害者来自无人机攻击密集的城市和前线地区,民用建筑、学校、医院被波及,破坏力和心理创伤无法估量。
一些家庭为了躲避空袭,不得不在地下车库过夜,甚至孩子们只能在车尾厢中寻求片刻安全。战火中的乌克兰儿童,比同龄人过早了解生死与战争的残酷,令国际社会深感痛惜。 从军事角度看,俄罗斯大量投入无人机生产和使用,体现其面对乌克兰持续抵抗时采用的非对称战术手段。无人机攻势不仅消耗乌克兰有限的防空导弹库存,更加剧双方军民资源紧张的状态。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明确表示,俄罗斯每日无人机产量约为三百至三百五十架,而乌克兰仅能生产约百架,无人机差距明显。尽管总统强调困难归结于财力不足而非生产能力,但无疑展现了乌克兰在空中持续防御方面面临的挑战。
乌克兰军队正积极研发和引进无人机对无人机技术,包括利用无人机截击手段进行高空拦截,这是破解俄罗斯新高空无人机战术的一大利器。然目前该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仍有待扩展。西方援助在空中防御设备和导弹补给上发挥关键作用,但交付和生产的节奏难以完全满足持续高强度冲突的需求,西方是否能提供持续稳定的支持,成为乌克兰长期防御能力的重要保障。 面对无人机战术带来的全新挑战,乌克兰社会展现了坚韧和适应力。公民自动组成志愿防御队伍,夜晚守望天空,凭借有限的装备尝试拦截来袭无人机。军事与民用系统协调配合,强化从雷达监视到指挥调度的效率。
同时国际媒体的关注及人道援助也带来了心理慰藉和物资支持。 俄罗斯无人机攻击的加剧,标志着现代战争形式的又一次演变。无人机的小型化、群体化、智能化使其成为大规模低成本打击手段,非对称战争的新典范。乌克兰冲突中无人机的运用成为未来多国军队研究和准备的新焦点,也敲响了城市防空和民防体系升级的警钟。普通民众的生命安全与心理健康将是战争持久性的最直接体现,也是国际社会人道主义援助的重点区域。 总的来说,俄罗斯无人机袭击数量的爆发式增长对乌克兰形成强大压力,但乌克兰的防御体系和民众韧性也展现出极大的顽强。
未来能否通过技术创新、国际支持及有效战略应对遏制无人机威胁,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冲突的走向和区域安全形势。与此同时,战争给无辜平民带来的伤痛提醒我们,和平与稳定依然是所有人最深切的期盼。俄罗斯无人机攻势的加剧,除军事层面外,更是对全球安全架构和现代战争伦理的严峻挑战,需要国际社会持续关注与协作寻求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