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身界,流行的各种运动方式层出不穷,其中一些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迅速走红。最近,一个名为“甘蔗”(Sugarcane)的锻炼方式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这个训练方法在流行播客中被介绍,并由一些知名的健身教练推荐,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并未获得广泛的追捧。最近,我决定亲自尝试一下这个备受讨论的“甘蔗锻炼”,经过一番尝试,我终于理解了人们为何对此保持距离。 “甘蔗锻炼”是由健身教练安迪·加尔平(Andy Galpin)在安德鲁·哈伯曼(Andrew Huberman)的播客上介绍的。加尔平提到,源于他的同事肯尼·凯恩(Kenny Kane)这个训练法,意在通过间歇训练的方式来提高运动表现。
虽然它有时被归类为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或VO2max训练,但加尔平并未使用这些术语。他强调的是高强度运动与休息之间的交替,根据不同的间隔时间来进行挑战。 “甘蔗锻炼”的核心在于短暂而高强度的运动,结合了必须的恢复时间。具体的锻炼步骤如下:首先在两分钟内尽可能地跑(或骑车、划船等),记录下跑的距离;接着休息两分钟;然后在第二轮中以相同的距离进行锻炼,尽管这一轮的时间可能会稍长;最后一轮中,再次跑两分钟,但是要努力超越第一轮所跑的距离。这听起来简单而有趣,但在实际操作中却着实让我感到困惑。 为了进行“甘蔗锻炼”,我选择在一个平坦的沙砾跑道上进行。
第一步,我尝试将这个锻炼程序设定在我的健身手表上。然而,我很快发现,设置这一锻炼的过程并不如我想象的那样简单。手表应用只能创建基于时间或距离的间隔,而我在第二轮时并不知道距离,第三轮则又不清楚需要多少时间。最终,我不得不手动记录每一轮的距离和时间,这不仅令我分心,也增加了进行锻炼的复杂性。 当我踏上这条跑道,准备开始锻炼时,内心满是期待。然而,在第一轮结束后,我感到了一丝不安。
按照加尔平的示例,如果第一轮在两分钟内能跑400米,那么第二轮无疑会稍慢一些,第三轮则应努力超越之前的成绩。我的第一轮表现还算不错,成功跑完了0.27英里,但随后的两轮却让我感到了一种内心的挣扎。为了避免意外放松,我努力在之后的每一轮中保持高强度的输出,但过程中的复杂性让我觉得这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趣”。 完成锻炼后,我不由得反思这个锻炼程序的合理性。我开始怀疑,是否真的有必要用这样复杂的方式进行间歇训练。标准的间歇训练已经被普遍认可并广泛使用,比如直接设定好时间或距离,追求一致的配速和心率,似乎更加简单有效。
反观“甘蔗锻炼”,它的设计让我在追逐势头时,忘记了运动的本质乐趣和科学。 除了设置的复杂性外,“甘蔗锻炼”在提高运动效果上的逻辑也让我生疑。加尔平提到,如果在任何一轮的锻炼中松懈,下一轮会变得更困难,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如果我在第二轮中选择放慢速度,简单地走过去,那么第三轮只需稍微加快一点速度以超越第一轮,似乎潜在的惩罚机制并未真的存在。对于大多数运动员来说,保持持续而高效的状态更为重要,相比之下,常规的间歇训练方案反而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反馈与锻炼效果。 在尝试“甘蔗锻炼”结束后,我对其进阶思路产生了更多疑问。
虽然加尔平提出可以通过增加训练轮数来逐渐提升训练强度,但对于这个被广泛批评的锻炼方式,真的能适用于系统性的进阶吗?此外,加尔平没有提供明确的建议,比如这个锻炼频率如何设置,以免造成过度训练,这又让我感到困惑和失望。相比之下,传统的间歇训练可以在一周内进行多次,且有更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经过这一系列摸索,我终于明白了《甘蔗锻炼》的受欢迎程度之所以不高,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自我设限和复杂的游戏规则。在面对传统的有效锻炼法时,它不再显得那么必要。或许“甘蔗锻炼”本身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它会为某些喜欢新奇尝试的人提供一种不同的体验,但对于追求效率和效果的健身者来说,似乎不值得刻意去追求。 最终,我是否会推荐“甘蔗锻炼”?也许偶尔尝试一次能够带来不同的风格和乐趣,但在常规的健身计划中,我更倾向于选择那些经过验证、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
对于追求挑战的人们,我们也许可以从里面获得一些新的思路,但最重要的是始终牢记,任何锻炼都应以科学和实用为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