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地区正成为全球安全环境的核心战场,随着中国军事力量的迅速发展和战略野心的扩展,战争的规则和实践迎来了全新的挑战。近年来,乌克兰利用百余架自杀式无人机的突袭行动震惊世界,这种非传统战争方式的成功启示印太国家重新思考对手可能采用的隐蔽而高效的进攻手段。中国被广泛认为拥有将民用集装箱转换为携带导弹的平台的能力,这一创新概念将传统的海上安全形势推向一个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阶段。面对这样严峻的威胁,美国及其盟友亟需适应新的战争规则,完善法律框架,加强相关训练和情报能力建设。中国利用民用船只作为潜在军事载体的可能性极大地复杂化了海上作战环境。中国民用集装箱可巧妙地隐藏多种类型的反舰导弹,包括高速和亚音速巡航导弹,使其与普通商业贸易船舶无异,极难通过传统探测手段识别。
当这些藏匿军火的集装箱舰船停靠美国或盟国的港口附近时,如果爆发冲突,将对美国海军舰队构成致命一击。更为严峻的是,拥有全球最大海军力量和庞大陆基中远程导弹库的中国,已经开始打造一只由海上民用船队支持的混合军事力量,包括海上民兵渔船等准军事单位。这直接挑战了传统战争中“战斗人员与非战斗人员”“军事目标与民用目标”之间的明确界限。国际法,尤其是海战法中的区别原则和比例原则,在这一新型战争形态下变得极为复杂和难以执行。海上作战法律要求交战双方区分敌方军事目标与非军事民用船舶。若一艘集装箱船被转变成携带导弹的武器平台,它的整体将被视为军事目标,可以合法攻击。
然而如果该船仍然挂民用旗帜且未正式改为军用船艇,其状态将陷入法律灰色地带。若敌方利用民用船只隐藏武器,诱使对手放松警惕,则构成“诡计”(perfidious acts),这在国际战争法中被视为非法。这样的局面大大加剧军事决策的复杂性和风险,尤其是在多国船员可能不知道其船只被用作军事用途时,更是形成难以预测的人道和法律困境。传统陆地战斗和反叛乱战争经验无法完全移植到海洋战场。海战中,整艘船只是合法攻击的对象,船员身份与身份保护在原则上不适用,而陆地作战则更注重区分个人平民和战斗人员。陆战中,指挥官必须综合评估平民伤亡与军事利益的比例,而海战更侧重于整个平台的军事价值及附近平民的潜在风险。
这种规则差异要求美军等力量加强对海战法的理解与应用,避免过度依赖陆战化法律培训带来的误区。印太地区的海洋作战环境呈现多域交织特点,涵盖海上、空中、陆基和网络空间,令作战更加错综复杂。且美国正在重新调整力量编成,强化陆军、海军陆战队和空军的远程打击能力,以应对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之间中国快速增长的威胁。这种分散部署和兵力分布战略旨在提高生存能力,通过多点打击和分布式作战,减少在敌方导弹火力覆盖区内的整体风险。与此同时,中国则利用其庞大的民用船队作为非对称力量象征,以假民用真军事的方式扰乱敌方情报和判断,增强战略灵活性。面对集装箱导弹兵器的隐蔽性,指挥官们除了依赖高端情报、监视和侦察技术外,还需在法律层面做出准确判断。
必须区分船只“行为”与“身份”,即船舶是否直接参与敌对行动,是否成为敌军辅助力量,以及船员是否知情或参与军事行动。这种“直接参与敌对行动”的界定极为微妙,将决定目标是否合法并是否应予攻击。由于敌军可能采用混淆手段,例如多国船员,无明显电子信号和旗帜伪装,传统海上规则难以适用,法律判断变得尤为艰难。此外,攻击海上潜在武器平台可能引发外交风波,甚至区域性冲突升级。错误打击或敌方有意制造“平民伤亡”假象,都会对美国及其盟友在国际上造成战略负面影响。因此,军事行动中必须兼顾法律正当性和信息透明,确保国际舆论和盟友信任。
针对上述挑战,强化军官及法律顾问的海战法专业培训已迫在眉睫。美国国防部相关培训往往偏重陆地战争法律知识,远未达到多域海洋作战复杂要求,应系统推广《2022年美国海军作战法律指挥手册》和《2025年新波特海战法手册》等权威法规内容,使指挥官了解海军法律的战略、战术和道德维度。同时,需深化与地区盟友海军和司法体系的合作,通过联合法律培训、实地演练等方式,提升多国协同应对能力。情报技术手段亦是防范集装箱导弹威胁的关键。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卫星监控和区块链技术追踪船舶登记、货物运输路径以及所有权变更,可快速识别异常行为和潜在军用化迹象。促进港口安全标准、船员背景审查和货物信息透明化,将显著提高提前预警能力,将隐蔽的威胁排除在作战范围之外。
与此同时,国际多边机制应积极介入该安全挑战。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参与制定针对装备军事能力的民用船只的规范,特别是提升对旗国责任的监管以及对侵犯法律行为的问责,成为区域稳定的重要保障。尽管中国可能拒绝外部约束,印太国家仍可推动逐步形成行业自律和法律共识。区域安全论坛、东盟与美国的合作平台以及北约等国际联盟应作为协调和宣传新规则的有效渠道,塑造共识,防止冲突升级。历史及现实经验表明,战争规则既是战略竞争的场域,也是制约冲突行为、降低误判风险的重要保障。印太海域的局势正在向高风险和高不确定性演变,只有紧跟形势,创新军事法律认知,结合现代科技与多边合作,才能为地区和平与安全筑牢防线。
同时各方需保持开放对话,设立危机管控机制,避免误判和意外冲突。综合来看,印太的新战争规则不仅仅是军事变革,更是法律、外交与技术深度融合的综合体现。面对此类威胁,只有在法律框架与军事准备之间找到平衡,才能有效维护国家利益与地区稳定。作为全球战略焦点,印太地区的安全未来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国对新型战争手段和法律规范的主动适应与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