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战已成为全球信息安全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威胁,尤其是在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攻击事件频发,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挑战。近期,网络安全研究机构Cisco Talos披露了一种新型数据破坏型恶意软件PathWiper,针对乌克兰的关键基础设施发起攻击,引发了业内的广泛关注。PathWiper以其先进的攻击方式和破坏能力,成为网络战背景下数据擦除型恶意软件中的又一代表,值得深入解读。PathWiper的攻击路径显示,攻击者首先通过合法的端点管理工具进入目标系统,说明他们已经获得了被攻击系统的管理员权限。这种先期的权限获取极大地提高了攻击成功率,为后续恶意负载的执行奠定基础。实施攻击时,PathWiper采用了Windows批处理文件启动的机制,该批处理文件进一步调用恶意的VBScript脚本,最后执行主功能模块sha256sum.exe,完成破坏任务。
相比早期的破坏型恶意软件,PathWiper在实现细节上展现了更高的隐蔽性。它通过伪装成合法管理员工具的形式,在执行过程中规避安全监测,降低被发现的风险,增加持续破坏的可能性。不同于之前的HermeticWiper,PathWiper采用程序化方式自动识别所有连接的存储设备,包括本地磁盘、网络驱动器以及已卸载的卷,从而全面定位待破坏的目标介质。其破坏过程涉及利用Windows API将磁盘卷卸载,确保后续写入操作不会被系统阻止。PathWiper特别针对NTFS文件系统中的关键元数据结构发起攻击,如主引导记录(MBR)、主文件表($MFT)、日志文件($LogFile)和启动文件($Boot)。这些文件对于操作系统的正常启动和文件系统的完整性至关重要,一旦被覆盖随机数据,目标系统将无法恢复正常运行。
攻击中,PathWiper通过为每个被攻击的卷创建独立线程,实现并发数据覆盖,显著提高破坏效率,加快系统的完全停止。值得注意的是,当前PathWiper的攻击行为并未伴随勒索信息或财务索赔,表明攻击目的主要是彻底破坏和瘫痪目标系统,而非经济利益。这一特点与乌克兰此前遭受的数次网络破坏事件如WhisperGate、IsaacWiper等相似,指向了具有政治或军事动机的威胁行为者。网络安全专家普遍认为,PathWiper与此前由“Sandworm”黑客组织发动的HermeticWiper存在技术和行为上的关联。二者不仅破坏方式相近,且攻击目标均集中于乌克兰关键基础设施,暗示攻击背后的威胁群体可能存在重叠或延续性。在当前全球网络安全形势愈加复杂多变的背景下,针对PathWiper及其类似破坏型恶意软件的防御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加强端点访问管理,严控管理员权限,降低攻击者渗透的可能性,是阻断攻击链条的关键一步。其次,实施多层安全防护机制,结合行为分析和异常检测技术,提升对利用合法工具掩盖恶意行为的识别能力。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灾备体系和数据备份策略,能够有效缓解因恶意破坏导致的数据丢失和业务中断风险。在国家层面,提升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意识和防御能力,强化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响应机制,是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的重要保障。此外,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针对关键基础设施的跨国网络攻击,减少冲突升级风险。综上所述,PathWiper作为新兴的破坏型恶意软件,其技术创新和破坏手法反映了先进威胁的演进趋势,对乌克兰关键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影响。
通过深入了解其攻击机理和防御策略,有助于行业和国家提升应对类似威胁的能力,保障关键资源的安全运行。未来,持续追踪分析PathWiper及其变种,结合人工智能、行为分析等前沿技术,构建更加智能化和动态化的防御体系,将成为网络安全领域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