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货币制度的稳定性对全球资本市场有着深远影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香港一直维持港币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确保港币在7.75至7.85的浮动区间内稳定。然而,近年来这一安排面临重重挑战,甚至被视为难以持续。港币钉住美元的制度之所以难以为继,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经济、政治以及国际金融环境的多重压力。首先,历史背景揭示了为何香港当初选择采用与美元挂钩的货币政策。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香港正处于主权移交前夕,面对投资者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港币遭遇剧烈贬值压力。
为稳定货币和提升市场信心,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在1983年引入货币局制度,将港币严格钉住美元。此举不仅有效遏制了资本外逃,还在随后的亚洲金融危机、SARS疫情和全球金融风暴中发挥了稳定器作用。港币与美元挂钩通过确保固定汇率,给予市场一种确定性,使香港成功吸引大量国际资本流入,强化其作为离岸金融中心的地位。然而,这种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近年来,美联储持续加息,引发全球资本流动格局变化。香港由于维持钉住美元的政策,必须同步调高利率,这无疑加重了本地经济负担。
与美联储利率上涨相比,香港银行体系对市场利率的反应有所滞后,导致资本以“套利交易”方式流出,削弱港币需求,加剧了兑换压力。香港货币管理局为维护汇率底线,被迫大量投放港币购买资金,导致流动性指标大幅下降,其银行系统聚合余额从2021年的峰值暴跌90%以上,甚至降至2008年以来最低水平。此举虽短期内支撑了港币汇率,但迫使官方消耗巨额外汇储备,引发市场对未来可持续性的担忧。此外,北京对香港治理的日益加强也为港币挂钩带来了新的挑战。自2019年社会动荡以来,中央政府颁布《国家安全法》,强化对香港的管理,令外资企业和国际投资者对香港作为自由开放市场的信心受到冲击。很多机构认为,香港“法律和制度环境”的根本变化正在破坏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根基,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透明度未来难以保证。
资本的跨境流动依赖于香港作为“资金中转站”的角色,但在中国大陆实施越来越严格的资本管控的背景下,香港的开放体制正成为潜在的风险点。一旦资金大量外逃,北京势必施以干预,这使得香港货币政策在面对国际货币政策变化时愈发被动。相对于持续遭受美元货币政策波动影响,一些独立经济学家提议香港应考虑将货币与人民币挂钩,作为长期稳定的替代方案。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在亚洲贸易和金融中,人民币支付的占比不断提升。这种转型不仅可能帮助香港规避美元利率大幅波动带来的压力,还能更深入地融入中国内地经济体系。然而,人民币作为中国大陆的法定货币,受到严格的资本和汇率控制。
若香港直接采用人民币钉住货币,必须接受包括资本流动限制在内的多重金融监管规则,削弱了香港长期以来的自由市场优势,并影响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立性与吸引力。此外,人民币市场的相对不成熟及其汇率机制仍在调整当中,短期内难以取代美元钉住港币的地位。金融业界的主流观念也普遍认为,尽管长期看人民币地位将提升,但目前香港放弃美元钉钉制尚非时机。近期市场上有包括知名基金经理和对冲基金在内的投资者押注港币汇率将面临破裂,这种投机行为加剧了市场的波动和不确定性。防止资本外逃、维护金融稳定成为香港金融管理局的首要任务,对流动性和资产安全的压力不断加大。面对港币挂钩的挑战,香港必须平衡金融开放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核心问题在于港币若永远挂钩美元,香港将被迫随时跟随美国货币政策的波动,放弃对本地经济周期和资金流动的自主调控。尽管目前港币挂钩制度仍在运作,且当局表示将坚定守护汇率稳定,但长远看,这种依赖关系可能成为香港金融体系的最大风险。香港经济正经历人口流失、房地产市场低迷及企业投资减缓等多重压力,若再加上钉住美元带来的高利率冲击,经济复苏道路愈加艰难。货币政策灵活性不足让香港在全球资本环境剧烈变化中显得被动。港币未来走向充满不确定。一方面,继续维持美元挂钩有利于维持国际贸易结算的便利性,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信心;另一方面,持续的资本外流和市场干预耗损储备,引发周期性风险积累。
切换到人民币钉钉制可能带来政治及金融监管上的深刻变革,但也有望提升货币政策自主权,降低对外部货币波动的依赖。综合来看,香港货币制度正处于关键转型期。究竟港币能否继续成功挂钩美元?或者香港将逐步拥抱人民币,实现货币体系的本土化与多元化?这取决于全球经济环境的演变、中国大陆与香港间金融政策的协调程度,以及国际投资者对香港市场信心的恢复。无论未来路径如何,香港作为全球重要金融枢纽的地位和议价能力都将被重新定义。港币钉住美元的历史早已证明其在稳定金融市场中的价值,但面对今天高度复杂的国际金融局势,以及香港独特的政治、经济结构,这一安排已显脆弱。香港必须未雨绸缪,审慎权衡货币政策的可持续发展,确保金融市场的活力与竞争力,并为未来新一轮的全球金融变革做好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