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世界中,迪拜以其惊人的摩天大楼、奢华生活和国际化商业闻名于世,成为一个全球瞩目的金融和旅游中心。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20世纪中叶,迪拜曾几乎成为印度领土的一部分,且与印度有着深厚且复杂的历史联系。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殖民时代帝国版图的隐秘一角,也展示了阿拉伯湾地区与南亚次大陆之间那段被遗忘的纽带。 早在20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许多地区——从也门的亚丁港到海湾的科威特——实际上被英国作为印度帝国的一部分管理。这背后的逻辑在于,英国将这些地区视为印度帝国的延伸,用以保护广袤帝国的西部边界及其海上贸易路径。印度总督兼副王的管辖范围内遍布多个半自治的保护国,印度政治服务部负责监督,而印度士兵则充当当地的治安力量。
这种行政管理架构不仅确保了英国的战略利益,也将印度国家机器带进了波斯湾地区的日常治理。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凭英国“1889年解释法案”,这些阿拉伯保护国从法律角度被视为印度的一部分。因此,印度护照的发放范围一直延伸到亚丁港,这一海湾的重要港口曾隶属于孟买省。在1931年,圣雄甘地访问亚丁时,亲眼目睹许多年轻的阿拉伯人认同印度民族主义,这反映出印度文化和政治影响力在该地区的深远足迹。 尽管如此,这种跨国帝国结构极少为英国或印度公众所知。官方地图多以保密形式流传,阿拉伯半岛部分的存在常被有意隐瞒,旨在避免激怒奥斯曼帝国或后来迅速崛起的沙特势力。
正如当时皇家亚洲学会的一位讲师形容的那样,英国当局“如同一个忌妒的酋长掩护他的心头好妻子一般,将阿拉伯诸国的情况笼罩在厚厚的迷雾中”。 进入1920年代,印度民族主义运动逐渐兴盛,对印度作为一个文化空间和地理实体的认知也开始转变。同时,英国则借机重新划定行政边界,1937年亚丁被正式从印度分离,转归为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尽管湾区的具体行政归属还未彻底转变,隐藏在英国殖民政策背后的战略算计逐渐清晰——防止印度或巴基斯坦继承这一战略要地。 1947年,随着英属印度的独立以及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诞生,海湾的阿拉伯保护国被从印度行政管辖中剥离。这也意味着,在全印度半岛王公诸侯国合并进新生国家的进程中,海湾国家未能成为任何新国家的一部分,成为英国在该地区的“最后防线”。
当时英国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提议同时撤出阿拉伯地区,但遭到激烈反对,英国继续在海湾地区维持驻军和行政控制直到1971年。 英国管理下的阿拉伯湾地区在许多方面仍深受印度文化和制度影响。例如,当地的官方货币依然是印度卢比,主要航运路线使用的是‘英属印度航线’。当地30多个保护国由从印度政治服务部派出的高级官员统治,这些‘英属驻地官员’的生涯大多根植于印度殖民体系。尽管如此,随着时间推移,这片区域与印度的联系逐步淡化,阿拉伯半岛逐渐走向独立国家的道路。 如今,迪拜作为阿联酋的核心城市,凭借其石油财富与现代化建设吸引着全球关注。
数以百万计印度裔和巴基斯坦裔移民遍布此地,构成这座城市独特的多元文化。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知道,曾经有一个历史性时刻,印度或者巴基斯坦可能会继承这块石油丰富、战略重要的地区,就像他们继承印度次大陆的其他王国一般。 这种突然的行政转移改变了历史进程,让海湾国家从印度帝国的版图中脱离,转而走上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时至今日,海湾国家在构建自身国家认同时,有意淡化与印度以及英国印度帝国的历史联系,强化自己“古老主权”的传统神话,以巩固君主制的合法性。但私人回忆和历史印记依然存在,例如一位老年卡塔尔人回忆起其童年因窃取印度仆人橙子而遭受的惩罚,这反映出当时印度人在当地享有特权阶层的独特地位。 从历史学者保罗·里奇的研究可见,当时的社会阶层结构与殖民官僚体制造成的独特社会现象在海湾地区尤为明显。
过去的印度人在这里曾是统治和管理的中坚力量,时至今日,他们中许多人则成为新的社会阶层在迪拜等地的劳动力。 历史并非总被公众所熟知,而这段迪拜与印度之间被淡忘的历史正是揭示全球殖民政治复杂变迁的生动注脚。它诉说了帝国的兴衰、文化的交织以及现代国家形成的故事。迪拜这座现代大都会的辉煌,其背后正隐含着印度曾几乎将其纳入版图的历史可能性。 总的来说,迪拜差点成为印度的一部分,是大英帝国权力结构与殖民治理的产物,也是印度与阿拉伯湾地区历史联系的见证。随时间流逝,地域和政治边界的演变不仅重新塑造了这些国家的身份,也让世界见证了帝国时代如何通过一张张地图与一纸纸法令,勾勒出今日中东和南亚的复杂政治格局。
通过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或许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现代海湾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以及南亚与阿拉伯半岛之间难以割舍的历史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