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作为全球首个去中心化数字货币,其固定的2100万枚总供应量一直被视为吸引力的重要来源。2025年,比特币供应稀缺性早已摆脱理论阶段,成为市场实实在在面临的现实。根据最新数据,93%的比特币已经被挖掘完成,且自2024年4月第四次减半之后,矿工每日获得的新币数量大幅减少。这一切都促使比特币市场进入了一个供应逐步收紧的阶段。 比特币供应的缩减不仅体现在新币流入的疲软上,更突显于资金流动性的降低。现在大约70%的比特币超过一年未曾移动,表明大量资产被锁定在冷钱包、长期持有者账户或被认为永久丢失。
这种现象恰恰加剧了市场上可供交易的流通量稀缺,令比特币逐渐脱离了过去零散持币者主导的格局。 与此同时,机构投资者对于比特币的兴趣保持高涨态势,越来越多的公共公司、养老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通过区块链新推出的现货比特币交易所交易基金(ETF)进入市场。例如,BlackRock旗下的iShares Bitcoin Trust在2025年5月达到了日均4.3亿美元的净流入,这一纪录反映出机构资金正迅速涌入,比特币逐渐成为传统金融资产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在这场机构需求激增的背景下,迈克尔·塞勒(Michael Saylor)及其公司Strategy的持续大量买输入了高度关注。自2020年起,塞勒带领Strategy不断利用借贷和发股融资手段购买比特币,截至2025年中,公司持有的比特币已占总供应量的近3%,约为58.2万枚。这一惊人的持有量不仅远超任何国家政府,更是几乎是同行第二大的矿业公司Marathon Digital Holdings的十二倍。
塞勒的这一行动被市场视作巨大鲸鱼效应,潜在地引发比特币供应的进一步收紧。 比特币的减半机制使得矿工奖励每四年减半,2024年4月减半后,矿工从每个区块仅获得3.125枚比特币,令年通胀率降低至不足1%。减半效应与市场需求不断攀升形成了鲜明对比,令每日新增比特币流通量有限。而当像Strategy这样的大买家每周购买量超过450枚(即当前每日新币总量),意味着市场可交易的供应被迅速吸纳。这种供需错配加剧了交易所流动性枯竭的风险。 再者,近年来诸如Grayscale、Binance及多个ETF托管方的公共钱包也成为比特币持有的巨大池塘。
在所有地址中,有超过14%的比特币由持有一万枚以上的巨鲸账户控制,这种集中化趋势引发两极分化的舆论:一方面,批评者担心这违背比特币去中心化原则,可能导致市场操纵风险增大;另一方面,支持者认为,这种现象彰显强大的长期信心,巨鲸们更倾向于锁仓而非短期投机。 比特币的流动性巴掌紧缩至极端状态。链上数据显示,2025年6月交易所持币比例跌破11%,为2018年以来新低。流通在交易所的比特币减少意味着即使是小规模的买卖行为,也可能引发价格的大幅波动,市场波动性随之上升。进而,投资者面临的交易成本增高,新用户和中小投资者入场难度加大。 这种供应趋紧的市场环境,使得是否会出现“供应冲击”成为热议话题。
所谓供应冲击,指的是市场上可用比特币严重匮乏,以致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买入需求。这种情况往往将导致价格大幅上涨,形成多头行情。虽然短期内可能不会出现单一爆发点,但长期来看,这种供求失衡正逐渐显现。矿工收入减少、新币产出有限、大型机构及个人持续吸纳,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比特币价格潜在的上行动力。 迈克尔·塞勒曾自信表示,比特币作为公司资产的表现极为优异,自其公司开始大量购币以来,比特币的价格已上涨超过700%,公司股价更是飙升了近2500%。这种成功使得更多机构效仿,推动比特币从传统的投机资产向主流长期资产转变。
数据显示,约59%的机构投资者已将其投资组合中至少10%的资金配置到了比特币及其他数字资产。 除了市场供需外,宏观经济和监管因素也在塑造比特币的未来。全球普遍处于高利率周期,政府出于监管不确定性及环境社会治理(ESG)因素审慎对待加密资产。传统贵金属如黄金仍然是中央银行首选的储备资产,2024年全球黄金储备的新增加量超过了一千吨。比特币能否在未来超越黄金,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价值储存载体,尚需时间验证。 无论从市场现象还是政策层面看,2025年是比特币供应稀缺性被现实考验的关键一年。
若机构和巨鲸继续加大持币力度,零售和新投资者则面临增加的买入难度,市场可能步入真正的供应紧张时代。比特币价格的未来走势将取决于需求的持续强劲及流动性的有效保障。 总结来看,比特币供应缩减的趋势非但不可避免,且由于减半周期、机构接纳和巨鲸囤币叠加,显现愈发显著。迈克尔·塞勒的无尽买入成为催化剂,加剧了市场对供应紧缩的担忧与期待。未来市场是否真的发生供应冲击,将是决定比特币价格及其作为数字资产地位的关键所在。投资者要关注供需动力平衡、流动性风险和监管走向,审慎把握潜在的投资机会与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