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美国政府签署了备受争议的《宏伟美丽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这一法案迅速引发全球范围内的高度关注。法案的核心内容在于逐步取消对风能、太阳能及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产业的联邦税收优惠,同时放宽对化石燃料勘探与开采的限制,使得在联邦土地上钻探和采矿的成本显著降低。这一立法举措被业界普遍视为美国能源政策的“逆转”,其实施将对清洁能源的发展、美国经济、气候目标以及全球能源格局带来深远影响。 美国过去数十年致力于通过税收激励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风电和太阳能产业因此取得了飞速发展。而电动汽车作为交通领域绿色转型的关键,也得益于政府的补贴政策,销量不断攀升。此次法案的通过直接切断了这一政策支持链,预计到2030年,新增风能和太阳能装机容量将减少超过70吉瓦,电动汽车销量也将大幅下滑,约少售出800万辆。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分析警告,这些变化不仅会放缓清洁能源技术的普及,更会导致家庭能源开销增加,预估平均每户每年多花165美元。 令人关注的是,法案的通过几乎得到了所有共和党议员的支持,甚至有议员不顾恶劣天气,长途跋涉赶赴华盛顿投票。此次共和党内部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其在能源政策上的基本立场,即优先支持传统能源产业,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以确保相关行业的经济利益和就业岗位。然而,这一决策也显著背离了此前业界和专家对共和党议员会维持清洁能源激励政策的预期,尤其是在共和党占多数、以工业制造和能源产业为经济支柱的地区。 事实上,在法案最终通过之前,美国的清洁能源投资已经开始出现明显萎缩。今年前五个月,超过二十个风电和太阳能项目被取消,预计相关职位损失近一万个,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反映出投资者及企业对未来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
缺乏联邦支持的前景让大量本应在共和党强区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绿色项目戛然而止,恐对这些地区带来长远的负面影响。 从全球视角来看,美国的能源政策转变显得尤为重要。此前,根据巴黎气候协定的承诺,美国计划到本世纪末减排40%,力图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扮演领导角色。然而,法案的实施意味着美国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仅能减少3%,距原目标大相径庭。更何况,特朗普总统在重返白宫首日就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议,加剧了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气候行动上的分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越南和孟加拉国等亚洲国家正加快能源电气化进程,逐步减少对石油、天然气及煤炭的依赖。
中国电力能源的比例自2000年以来翻了一番,去年几乎占据了全球新增风电和太阳能装备的一半投资。全球清洁技术制造业中,超过75%的资金流向中国,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新能源霸主。 普林斯顿大学能源专家Jesse Jenkins指出,中国正在稳步成为“世界首个电气化国家”和清洁技术领域的霸主。而随着美国政策倒退,进一步巩固其石油大国身份,双方在全球能源和气候领域的竞争态势愈加鲜明。美国这一转向化石燃料的政策不仅可能削弱其在新一轮能源技术竞争中的地位,更可能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整体进程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尽管如此,部分分析也认为,法案中仍有一些空间可能促进某些形式的清洁能源发展。
例如,美国地热能源因存在独特的地理优势和部分税收激励,未来可能在本轮政策调整中有所突破。此外,天然气液化出口产业近年来迎来黄金时代,尽管伴随气候风险,但其在国际能源市场中仍占据不可忽视的位置。 然而,多数气候科学家、环保组织和清洁能源从业者对此法案普遍持悲观态度。他们警告,如果美国持续削弱对清洁能源的支持,将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逆势上升,全球变暖加剧的速度加快,进而引发更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和生态环境恶化。 未来的能源政策将如何发展,仍需密切关注美国国内的政治动态及全球能源市场变化。各方呼吁政府在权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时,重新审视清洁能源的战略价值,推动政策在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上取得平衡。
只有通过协调一致的行动,才能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及实现减排目标。 综上所述,《宏伟美丽法案》的出台标志着美国清洁能源政策意向发生根本性变化,其对国内经济、环境和国际地位的影响深远而复杂。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的大背景下,美国若无法调整政策路径,则可能逐步丧失能源创新和气候领导力,成为全球清洁技术竞争的落后者。能源的未来,将如何在政策风向中变幻,还需我们继续关注和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