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长期以来一直是各国经济管理中的一大难题。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全球多国均遭遇严重的高通胀窘境,经济波动巨大。在此背景下,新西兰这一地处南半球的小国,却凭借一场独特的政治与经济改革,创造了货币政策领域的重要范例,率先推出并实施了通胀目标制,从而成功抑制了通胀,重塑了货币政策的全球标准。新西兰的经验不仅奠定了通胀目标制作为现代央行主流政策工具的基础,也为后续多个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本文将详尽剖析这一历史进程,展现“一位新西兰财政部长如何驯服通胀”的精彩故事。上世纪70至80年代,新西兰身处剧烈的经济环境动荡中。
二战后,凭借丰富的农业资源以及与英国的特殊贸易关系,新西兰一度名列世界最富裕国家之一。但随着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失去优先贸易权益,加之多次全球石油危机的冲击,新西兰经济疲软,排名急剧下滑。加之政府对经济的高度干预,从银行业、保险到公用事业,均由国家掌控,同时农业生产依靠补贴支撑,货币和贸易政策受严格限制,导致经济结构单一和效率低下。此时,新西兰通胀率居高不下,曾在1980年达到惊人的17.2%,高通胀拉升生产和生活成本,严重损害社会稳定。面对经济困境,政治家们曾数次尝试使用价格和工资冻结、货币限制等传统措施,却屡屡成效甚微。1984年新西兰发生政治巨变,反映经济积弊的压力逐渐爆发。
时任总理罗伯特·穆尔多恩(Robert Muldoon)在卸任前夕拒绝贬值货币,导致本国货币遭遇抛售,最终迫使新政府面对严峻的经济现实。新政府领导人戴维·兰格(David Lange)和财政部长罗杰·道格拉斯上台后,推出了一系列深刻的经济自由化改革,被称为“罗杰经济学”(Rogernomics)。货币政策的改革成为重中之重,道格拉斯敢于突破中央银行传统的直控权力,赋予其操作独立性,使其能够灵活运用利率和流动性管理策略以遏制通胀。其间,虽然通胀短期反而有所上升,其中部分原因是如1986年引入10%增值税导致的价格上扬,但更深远的影响是为通过政策手段稳定价格奠定基础。在这一过程中,道格拉斯采取了一个极具创新意义的步骤,这就是公开宣布明确的通胀目标。1988年,他首次在电视上公开表态,致力于将通胀率降低至0到1%之间。
这一举措不仅为政府表明了价格稳定的坚定意志,也为货币政策指明了方向。尽管这一瞬间令公众颇为怀疑,但也促使财政部和中央银行联合制定了具体的通胀目标框架。新西兰中央银行随之转而不再盯紧钱供应量等间接变量,而是把通胀率作为主要货币政策目标,追求通过利率调整影响市场预期和价格行为。这种做法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创新。1989年,新西兰通过了新的《储备银行法》,赋予中央银行操作独立权和清晰的货币政策职责。同时,中央银行行长被赋予独立决策权,必须在与财政部长商定的通胀目标框架下执行政策。
金融市场和公众的信任得以提升,政策的透明度和问责性大为提高,中央银行目标准确、科学的责任机制塑造了对外清晰的政策预期。紧接着,时任中央银行行长唐纳德·布拉什(Don Brash)迅速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措施,使得通胀率在1991年底,远早于预期地达到了2%以下的目标区间。虽然紧缩政策在短期内带来了失业率攀升和经济压力,却有效扭转了长期高通胀的顽固趋势。新西兰的这一成功引发了广泛关注。加拿大紧随其后采用类似的通胀目标策略,随后英国、澳大利亚、瑞典和芬兰等多国亦相继跟进。通胀目标逐渐成为全球央行普遍采纳的政策框架。
此后数十年,全球范围内的货币政策透明化和央行独立性大幅提升,稳定的通胀率为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环境。新西兰的经验证明,明确而公开的通胀目标能够有效管理公众预期,减少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引导价格行为趋于理性。这种底层机制反过来也降低了央行为实现通胀目标而频繁变动利率的强烈动机,有利于缓和市场波动和避免过度经济紧缩。纵观该改革历程,其成功关键在于政治意愿与制度设计的有力结合。财政部长罗杰·道格拉斯深谙政策沟通的重要,率先敢于做出大胆承诺,将通胀目标公开化,增强了政策可信度。此外,赋予中央银行操作独立权重构了政策执行权责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通胀治理中政治干预频繁、政策反复无常的弊端。
与此同时,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升,通过定期发表货币政策声明,使得市场和公众能够清楚了解决策依据及未来方向,进一步巩固了政策正当性与效果。至今,通胀目标制已成为多数发达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标准货币政策框架,带来了普遍的低通胀和经济稳定。新西兰作为开创者,其贡献不可磨灭。现代经济学对其经验进行了大量总结和理论阐述,但新西兰的改革更显示了政策创新常常源自于敏锐政治家的务实尝试而非抽象理论。新西兰的这段历史融合了政治勇气、经济智慧与制度创新,铸就了货币政策现代化的里程碑。回顾这段历程,既是对过去沉重经济羁绊的总结,也是对当前和未来货币政策制定者的重要启示:稳固公众预期、强化政策透明度与独立性,始终是通胀治理的核心所在。
新西兰如何驯服通胀、塑造经济新常态的故事,无疑将持续激励世界各国探索经济治理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