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新西兰政府采取了一项重要且具有标志性的措施,宣布全国范围内禁止加密货币ATM的运营。这一决定由新西兰副司法部长妮可·麦基(Nicole McKee)主导,成为该国反洗钱和打击恐怖融资(AML/CFT)监管框架改革的关键部分。加密货币ATM作为将现金转换成比特币等数字资产的服务终端,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监管盲区,尽管其便捷性的优势明显,但也暴露出严重的金融安全隐患。随着全球加密货币普及率的提升,金融监管机构越来越重视其潜在的洗钱和犯罪风险。新西兰的此次全面禁令不仅体现了政府防范有组织犯罪的决心,也揭示了数字货币监管与创新之间的复杂博弈。 加密货币ATM因其方便快捷、交易匿名度较高等特点,近年来在新西兰的便利店、加油站、电子烟店及洗衣店等地广泛部署。
据新西兰跨国严重有组织犯罪部长级咨询小组报告称,截至2025年4月,该国运营的加密货币ATM数量已超过220台。然而,缺乏严格身份验证的安全漏洞,使这些设备成为犯罪分子利用现金转换数字资产,迅速将资金跨境转移的便利工具。据官方披露,有一次案件涉及通过加密货币ATM洗钱金额达到1.07亿新西兰元(约合6400万美元),反映出这些终端在非法资金流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新西兰政府严正指出,加密货币ATM成为有组织犯罪的“理想载体”,涉及毒品交易、诈骗甚至非法武器购买。政府在宣布禁令时明确表态,阻断该类设备被不法分子滥用,是净化金融生态环境的必要举措。与此同时,作为更广泛监管策略的一部分,政府还同步实施了国际现金汇款额上限,单笔最高不能超过5000新西兰元,以进一步限制非法资金的跨境流动。
禁令发布后,国内最大的加密货币ATM运营商CoinFlip表达了强烈不满,认为这一举措可能阻碍数字经济的发展。该公司呼吁政府采用更加细致而灵活的监管手段,提出如钱包绑定、交易前风险监测、用户拍照留档等多种风险控制方案,既能防范犯罪,也保障合法用户的正常使用。此种观点折射出数字货币领域监管的两难境地:如何平衡技术创新和金融安全管理,依然是全球范围内监管机构面临的核心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加密货币ATM被全面取缔,但比特币及其他数字资产在新西兰仍然是合法的。新西兰法律将数字资产归类为财产,且对相关交易和挖矿收入征税。政府采取谨慎但积极引导态度,力图将数字资产纳入现有法律框架,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此种明确的法律界定,不仅为投资者带来一定程度的保障,也为加密货币行业的正规化奠定了基础。 新西兰的禁令也反映了全球对加密货币监管态度的分化。一些国家如英国、香港和新加坡也相继采取了类似限制措施,重点在于防止金融犯罪和保障市场安全。例如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从2022年起便停止为加密货币ATM服务颁发牌照,而新加坡也于同年对该类设备实施了调控暂停政策。与此同时,中国早在2017年就全面禁止了包括加密货币ATM在内的多项加密交易活动。相较之下,澳大利亚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渐进式监管,出台了现金限额、增强身份识别程序和防诈骗警示等规定,旨在确保加密货币ATM的安全合规运行。
新西兰的全面禁令意在提供一个更加清晰且严肃的监管信号:数字货币虽然合法,但其操作环境必须受到严格约束。副司法部长妮可·麦基指出,自2019年以来,全球金融和监管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新西兰急需一套更智能、更灵活的AML/CFT系统,既要打击非法洗钱渠道,又要保障企业合规运营的效率和竞争力。 除了加密ATM禁令,政府此次推出的AML/CFT改革方案还包括了增强金融情报部门的信息共享能力,使其能实时获取在调查中的个人金融数据,这进一步加强了对潜在犯罪行为的监控。此外,对于低风险企业,政府实施了简化合规要求,以减少不必要的监管负担,同时确保执法力度不减。这种精细化管理提升了整体反洗钱体系的效力,体现了监管机构在保护公共利益和促进产业发展的双重责任。 金融犯罪形态的不断变异使得监管策略也需不断更新。
加密货币快速发展带来的反洗钱挑战,促使全球政府在技术、法律和政策层面积极探索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新西兰作为一个金融和法律体系高度发达的国家,其措施和经验无疑将对国际社会产生示范效应。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行业从业者还是用户,都需认识到合法与安全始终是数字资产生态的基石。 未来,随着技术手段的成熟和监管规范的完善,加密货币的使用环境有望变得更加安全透明。新西兰此次对加密货币ATM的禁令不仅彰显其在全球金融安全治理中的坚定立场,也标志着数字货币监管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在保障创新和发展的大前提下,遏制非法金融活动、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权益,将成为整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